写在毕节日报社成立暨《毕节日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

本文发布于 2025-09-11 03:28
来源:毕节日报   
26613

一纸新开,云程发轫。

1985年,毕节历史翻开新闻事业崭新的一页,9月11日,毕节报社应运而生;同年11月1日,一张浸润着时代气息与油墨清香的《毕节报》创刊号,犹如一颗火种,点亮了乌蒙腹地的思想之光。这份属于毕节人民自己的报纸,从此肩负起传递党的声音、记录时代变迁、服务地方发展的神圣使命。

1985年9月11日,毕节报社成立。

1985年11月1日,《毕节报》试刊号正式与读者见面。

1986年6月19日,中共贵州省委批复同意《毕节报》正式出刊。

1986年11月1日,《毕节报》改为周一报。

1990年7月1日,《毕节报》改为周二报。同时,毕节报社印刷厂建成,全省首家采用华光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电子出版系统,率先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时代。

1997年,毕节报印刷厂技改项目被列为毕节地委、行署十件实事之一,由财政投资1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再次运用印刷前沿技术,报纸质效得到较大提升。同年,《毕节报》改为周三报。

1999年1月1日,《毕节报》更名为《毕节日报》。

2000年10月,《毕节日报》开通新华社卫星供稿接收平台,及时转载国内外重要时政新闻。

2001年1月1日,《毕节日报》扩为四开八版彩报。

2003年3月,开办“毕节之窗”网站(现“毕节试验区网”前身),在毕节地区率先开启新闻资讯的互联网传播。

2003年4月,报社印刷厂改制组建毕节地区闻达报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化探索文化产业发展。

2007年5月1日起,《毕节日报》扩为对开八版彩报,进入大报时代。

2008年3月,启用北大方正新闻数字采编系统,实现了报纸采、编、校、审、签、排等生产流程一体化,实现新闻采编流程自动化。

2009年10月开办《毕节手机报》,第一次将报纸的新闻存量资源延伸到移动互联网。

2011年11月,由毕节日报社和六盘水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一张跨区域非时政类报纸——《乌蒙新报》正式面世。

2012年,毕节日报社获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2017年3月,《毕节日报》数字印刷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由单面彩印变为双面彩印。

2022年8月,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掌上毕节”APP改版为“新毕节”APP,建立了集报、网、微、端于一体的新型传播矩阵。

2023年9月,《毕节日报》在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2023年全国副省级和地市级百家党报报纸出版质量评测活动中获第三名。

2024年4月,毕节日报社电商直播基地建成。

2024年9月,毕节日报社参与出品的大型历史电视剧《丁宝桢》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第三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作品。

2024年10月,毕节日报社获“全国报业媒体融合技术支撑优秀单位”;案例《数字报改版升级项目》获“2023—2024年度全国媒体融合技术应用案例二等奖”。

从“铅与火”的执着锤炼,到“光与电”的锐意革新,再到“数与网”的融合蝶变;从每周一报的朴素坚守,到每周六期的蓬勃壮大;从8开小报的质朴探索,到对开彩色大报的恢弘气象……

《毕节日报》的每一步跨越,都深深刻印着时代的年轮,与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壮阔征程同频共振,与960余万各族儿女的奋斗脉搏紧密相连。

40年,9227期报纸,一万四千多个日夜兼程。简单的数字,构成一部沉甸甸的奋斗史。《毕节日报》始终是这片热土最忠实的守望者、最深情的讴歌者、最坚定的同行者,与毕节人民共同穿越了改革的风雨、发展的激流,昂首阔步走进更加自信的新时代。

变,是载体形态的日新月异;不变,是融入血脉的赤胆忠诚。

无论时代浪潮如何奔涌,毕节日报社人始终铭记“党报姓党”的政治灵魂,牢记“展宏图、谱新篇”的发刊寄语。这份初心,犹如乌蒙山巅的磐石,历经风雨,愈加坚定。

回望来路,毕节地方党报的星火可追溯至1951年的《毕节大众》。虽几经波折,但人民对精神家园的渴望、时代对新闻号角的呼唤从未停息。

1985年11月1日,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毕节报》的创刊,开启了毕节新闻事业的新纪元。1999年1月1日,《毕节报》更名为《毕节日报》;2001年1月1日起,《毕节日报》扩为四开8版;2007年5月1日,改为对开8版彩印大报;2008年4月8日,毕节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上线……版面的扩张、彩印的启用、数字报的诞生,每一次改版升级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响亮回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日报社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坚定传播者,时代风云的忠实记录者,社会进步的积极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勇敢守望者。

历史的关键处,总有党媒的身影。

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从试验区到示范区,从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到统一战线的倾力帮扶,毕节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毕节日报》都忠实记录、全程参与。

从贵州屋脊到草海之滨,从洪家渡水电站到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从黔希化工到毕节煤磷化工一体化项目,从神州大地毕节人的精神气质到人民群众的点滴期许,凡毕节山水所驻、成绩所在、人民所盼,皆有《毕节日报》文字所记、镜头所拍、版面所见。

新闻的土壤有多厚,媒体的力量就有多大。

作为市委机关报,《毕节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通过深入挖掘宣传毕节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优秀文化和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为全市上下团结奋斗、干事创业营造了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浓厚氛围,在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引领社会风尚上展现了积极作为。

2021年2月,当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毕节考察的春风拂过黔西化屋苗寨,毕节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撰写《迈出奋进步伐 创造美好未来》稿件,记录总书记与人民心连心的感人场景,并通过系列反响报道、特写等,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爱戴感恩与奋进激情传遍四方,引发强烈共鸣。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历经时间考验、具有恒久意义的重要节点,成为引领发展的标志。作为一家地方党媒,做深做透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是《毕节日报》始终秉承深耕的传统。

1988年6月,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我们迅速推出了《解放思想,确立政策,为创建试验区做好准备》《建立毕节试验区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毕节试验区已转入起步阶段》等相关报道,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5篇,为思想解放与实践探索鼓与呼。

2013年2月,当国务院批复首个国家层面支持毕节改革发展的规划——《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 年)》,我们不仅传递权威声音,更以系列评论和深度访谈,点燃奋进激情。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迅速开辟专栏、推出特别报道、刊发重磅系列评论,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全市上下“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的强大动力。

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我们全文刊发、多维解读、重磅评论,深刻阐释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时代波澜壮阔,正是党媒人奋笔疾书、激荡正能量的战场。《毕节日报》的40年,是信念如磐、使命在肩的40年。我们用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构筑起毕节从试验区迈向示范区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书写了城乡面貌翻天覆地的点滴变迁,为毕节留存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也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了权威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读本。

新闻的力量,源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丈量和对事业极致的执着追求。

1991年盛夏,毕节报记者刘群峰、刘靖林向着人迹罕至的牛栏江进发。一个多月的徒步跋涉,他们听到了“牛栏江水漫悠悠,苦难的日子望不到头”的歌声,见到了“被长得有些顶天立地的仙人掌林子护卫着”的茅屋人家,找到了过溜索留下的那些《带血的古证物》。他们领略了“爬出九股水”的艰难,体验了手扒岩“鬼门关”的凶险,被“用几块板很简单地钉在两棵木柱上”的篮板和“一根弄弯了的对节子树”做的篮筐、大鸦唯一贵州省优秀大学生和31年“邮龄”的老邮员感动……

《牛栏江纪行》横空出世,以其磅礴的生命力与深沉的感染力,不仅揭开了神秘江河的面纱,更铸就了毕节新闻史上不朽的丰碑,其蕴含的新闻力量,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

《牛栏江纪行》开启了《毕节日报》大型系列报道的壮丽先河,其精神血脉在此后奔流不息:1992至1993年,推出“白布河纪行”“偏岩河纪行”;2003年,推出“重返牛栏江”“可渡河纪行”“冷水河纪行”;2005年,推出“乌江纪行”……一次次“纪行”,是记者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宣言,是新闻人对真相和深度的不懈追求。

对新闻事业有多赤诚,笔下文字就有多滚烫。

《毕节日报》的40年,是守正创新、匠心淬炼的40年。“纪行”精神传承光大,更催生了聚焦重大主题的系列报道精品迭出:

2008年,在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从黔西韦寨村看毕节试验区“小试验大方向”》系列报道,以小切口洞见大时代;

2023年,聚焦东西部协作,联合广州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山货出山 借船入湾》,展现山海情深的帮扶硕果;

2024年,推出《新质生产力的毕节实践》系列报道,勾勒创新发展的生动图景。

……

40年来,一代代毕节日报社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力”,足迹遍布乌蒙山山水水。创刊至今,136件作品荣膺省级以上新闻奖,在15件一等奖中系列报道独占5席。这不仅是荣誉,更是《毕节日报》守正创新、臻于品质鲜明特质的璀璨结晶。透过一行行文字、一篇篇稿件、一张张报纸,毕节人民奋斗的足迹、梦想的光芒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毕节独特的魅力在报人的耕耘中恒久绽放,墨香如故,薪火长燃。

2022年8月25日,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正式启航。这标志着从“一纸风行”的单一载体,到构建“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再到成立融媒体中心,毕节日报社经历了40年的岁月洗礼。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毕节日报社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从创刊之初的筚路蓝缕(仅3名采编、1万元经费),到今天161名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其中硕士研究生1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人才矩阵初具规模,数字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人才培养接力,是记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持续淬炼,更是服务地方发展综合实力的厚积薄发。

40年间,传播格局天翻地覆,《毕节日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持续跃升:从单一纸媒,到2003年“毕节之窗”破网而出,2009年《毕节手机报》触达指尖;2018年以来,响应“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号令,“新毕节”APP、“毕节发布”“看见毕节”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全媒体传播矩阵日臻完善,服务毕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毕节日报》的40年,是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40年。

40年来,《毕节日报》先后获得“中国城市党报最具发展活力媒体”“全国副省级和地市级百家党报报纸出版质量评测第三名”“全国报业媒体融合技术支撑优秀单位”“全省优秀报刊”等多个全国、全省奖项,见证了我们的耕耘与荣光。今天的《毕节日报》,媒体矩阵日益强大、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人才队伍朝气蓬勃、管理机制科学高效、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已成为毕节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宣传推介毕节的一个重要窗口。

四十正青春,扬帆再起航。

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站在毕节日报社成立暨《毕节日报》创刊40周年历史节点,我们将永葆初心、勇担使命,以“四十年,再出发”的豪迈气概,耕耘时代沃土,翱翔未来苍穹。

《毕节日报》将携40年积淀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朝气,与毕节人民同心同德、并肩前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火热实践中,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篇章的壮阔画卷中,继续挥洒忠诚与智慧,贡献党媒的磅礴力量!

毕节日报社成立暨《毕节日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召开


原标题:四十正青春 扬帆再起航——写在毕节日报社成立暨《毕节日报》创刊四十周年之际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