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主流媒体集团而言,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如何看?怎么变?从理论阐释到路径探索,学界、业界纷纷发声,一项项探索引人注目。川报集团闻令而动,迅速展开谋篇布局,全力探索适应四川省情、富有地方特色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路。
9月26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举行媒体新生态联结大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岚在会上全面介绍了川报集团推进系统性变革的谋与动,深入阐述争创“五个一流”的变革目标和路径。
看理念之变
川报集团系统性变革目标十分明确——争创“一流媒体、一流技术、一流机制、一流人才、一流产业”。
“五个一流”源自问题意识和变革决心。建一流媒体,就是改低效无效的生产与传播,深化传媒布局变革。建一流技术,就是改分散滞后的研发与应用,深化技术创新变革。建一流机制,就是改不顺畅、不精准的运行与考核,深化管理运行变革。建一流团队,就是改惯性大、突破浅的培育与使用,深化人才机制变革。建一流产业,就是改形态旧、转化慢的产品与营销,深化经营模式变革。
“五个一流”从破解现实难题到树立高远目标,实现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其背后逻辑紧紧围绕一个“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立足内容之变、平台之变、技术之变、机制之变,打通关键环节,实现整体性重塑。
看内容之变
万变不离其宗。优质原创内容,是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川报集团把内容生产变革放在了首位——
在媒体布局上,将全集团媒体分为三个梯队分类施策。第一梯队是四川日报、封面新闻两大头部全媒体,第二梯队是四川党的建设杂志、四川农村日报、精神文明报等分众化融媒体,第三梯队是一批“小而灵”的垂类账号新媒体。
以建设优质原创“代表作”高地为牵引,川报集团推进“第一主题”领航、头版头条提升、主流舆论精品、理论创新阐释、视频传播升级、热点引导定调“六大内容工程”,推动优质原创内容产能提升。
实施“万有引力”正能量网络名人培育计划。7月以来,川报集团各媒体纷纷锁定特色赛道,强力打造个人IP及特色栏目。“翔子来啦”“热点即阅”“政策翻译机”“Chinese girl Hazel”“小铭切瓜”等一大批账号陆续推出、迅速成势。坚持内育外联并举,川报集团还联动培育服务“凌云”“考古君”“中国川剧陈智林”等网络名人大号,构建正能量引力场。
启动“聚光灯”评论理论共振工程,组建集团“新闻两点论”评论特战队,整合集团内外理论专家、评论员资源和创作者力量,打造一批观点鲜明、富有网感的评论精品栏目和特色IP。
组建跨媒体内容特战队,创新建立“大主题、大评论、大国传、大民生、大文化”特战工作机制,集中全集团优势资源,高效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建立“零距离”融创传播机制,在新闻一线设立记者观察点、基层联络点,协同各方组建蹲点调研团、行进报道组,全媒发布,精准触达目标用户。
看平台之变
对川报集团而言,最深刻的变,是让平台思维、用户思维、数据思维落地生根,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媒体。作为此次变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川报集团将内容、技术、机制、人才、产业变革聚于一“端”,着力打造超级“川观新闻”,系统升级“封面新闻”。
当天大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用户代表上台,共同启动超级“川观新闻”上线。
超级在哪里?对内,实施“14合1”聚力行动,集团14家媒体单位合力打造一个移动传播主平台;对外,秉持“开门办端”理念,坚持用户需求牵引,内容多元生产,联通各界各方。
打开全新迭代升级的“川观新闻”12.0版,“新闻精选”板块,汇聚优质原创内容和本地新闻,超级有品;“四川省情”板块,党务政务信息及时完整,省情数据翔实准确,省情研究深入生动,超级有料;“工作助手”板块,从学理论到查资料、写总结,还有支持录音转写、公文写作、PPT制作、绘图配乐等的各种AI人工智能工具,超级有用;“问政办事”板块,拥有从政策咨询、问政服务、求助投诉、举报辟谣,到生活缴费的丰富服务,超级有效;“安逸生活”板块,文旅、美食、短剧、广播、健康、游戏等功能琳琅满目,超级有趣。超级“川观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新闻信息提供者向社会生活连接者、服务者全面进阶,构建新闻资讯、理论学习、思想交流、文化传承、形象推广、社会治理、服务连接、数据聚合和技术创新九大平台,力争成为四川最大的移动端门户枢纽和数字生活底座。
封面新闻则着力打造引领“亿万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头部智媒体,进一步聚焦全国热点和民生关切,做强原创深度调查报道,做精“科技、生态、人文”特色赛道报道,创新“传媒+科技+文化+服务+生活”新业态,巩固扩大在全国舆论场中的媒体影响力。
主战场在哪里,主流媒体就应该在哪里。以用户思维强化平台建设,做强三方平台影响力是变革的必答题。川报集团全力打造“大号”矩阵,努力实现媒体号升位、名人号成势、政务号增效,放大主流声量。
高标准建设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加快构建“百川出海、千媒协作”大网络,升级运营“灵感中国”“熊猫指南”两大IP,喊响“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助力“引客入川”。
聚焦媒体智库化转型,组建集团川观智库研究中心,建设文旅、县域经济、共同富裕等专题研究院,提升问政、舆情服务能力,输出高质量调研报告、高品质项目成果,擦亮川观智库品牌。
看技术之变
川报集团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应用。7月,获批建设全媒体技术与传播认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8月底,参与研发的“全媒体跨模态内容认知与智能传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次大会上,由川报集团牵头建设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并启动系列联合研发计划,标志着集团技术建设从“应用型融合”迈入“研发型引领”新阶段,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之路越走越坚定。
川报集团推进系统性变革的“科技含量”十足。变革行动中,集团明确“深化技术创新变革”,发挥交叉跨界优势、产学研用贯通特色,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
未来五年,川报集团将瞄准业内领先水平,迭代升级“四川智媒云”,建强融媒技术底座。加强传媒大模型建设,构建主流媒体算法和可信AI产品体系,打造智媒技术标杆。整合省内外专业优势资源,重点打造“若水”省情语料库、“贡嘎”藏语语料库和“C视觉”影像数据库,实现数据驱动与价值跃升。
看机制之变
此次大会以“媒体新生态联结”为主题,让人眼前一亮,折射系统性变革的内在要求——把传播本地资讯、服务本地用户作为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把全面深耕本地资源、有效服务本地治理作为深化改革的基本着力点。
从生产者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是一次对媒体运作逻辑“逆向思维”的重构,要求变革者打破惯性、破立并举实现机制再造。
川报集团在变革行动中明确了一系列机制重构举措。
重构考评体系,用“流量+效益”考媒体,用“质量+效果”考产品,真正“用效果说话、拿实力排名”。
扁平运行架构,推行“产品制”敏捷管理,跨部门组建柔性团队,实施专项特战队、虚拟工作室、项目主理人、栏目制片人等机制。
加强一体统筹,运行“超集星期一”集团全媒体协同工作平台及机制,打造集团融创共享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川报集团在此次变革中鲜明提出“让年轻人当主力”,把更多熟悉全媒传播规律、勇于改革创新的“90后”“00后”充实到关键重要岗位。
对媒体而言,变化是最大的常量。这不仅是川报集团回应时代之问、推进系统性变革的实践体会,也是所有主流媒体向新而变的底层逻辑。
正如陈岚所言:唯一不变的是与时俱进,日日向新才能永远年轻。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