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高清与数智化转型浪潮下,传统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机遇。2025年9月25日,华为传媒行业CTO陈光辉在紫金论坛上的发言,既是对行业趋势的冷静分析,也是对未来方向的系统思考。
他提出,要善用广电系统中沉睡的大量媒资资源,推动更精准的垂直AI大模型建设,同时提醒行业正视大模型背后的价值观对齐与叙事主导权问题。
超高清发展与传统广电的压力
陈光辉指出,传媒行业近年来的三大趋势尤为突出:超高清、媒体融合和人工智能。随着广播电视业务从高清向超高清演进,从单一电视业务向多元融媒体业务拓展,传统信号承载体系必须逐步数字化、IP化。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设备体系的重构,也对制作、调度和分发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媒体的渗透率在下降,新媒体的用户运营和数据积累推动业务爆发式增长。”陈光辉坦言,信息技术和多元渠道的冲击,让传统媒体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尤其在超高清发展带来的存储、传输和制作环节中,传统模式的高成本与低效率已成为掣肘。
唤醒沉睡的媒资库,打造垂直大模型
在谈及人工智能时,陈光辉将目光投向了广电系统最独特的资源——庞大的媒资库。他直言:“传媒行业这几十年的数字化成果已经初步呈现,但还需要语料。把我们的媒资库唤醒,让它能够交易、变现,才是保障AI应用落地的基础。”
他提醒,当前大模型多依赖互联网公开语料,缺乏足够的垂直价值。“广电系统沉睡的海量历史视频和资料,恰恰是训练行业专属大模型的宝贵资产。”陈光辉呼吁媒体机构形成合力,共建广电体系的大模型平台,让数据资源真正服务于行业发展。
大模型背后的价值观与叙事权
在陈光辉看来,大模型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关乎未来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大模型的终极博弈,实际是对未来意识形态制高点的争夺。”
他进一步解释,大语言模型的输出并非中性表达,训练语料中隐含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认知;而视觉模型则掌握审美话语权,从图像生成范式到内容判断标准,都会塑造社会大众的审美边界;多模态模型更是通过文字、图像、音频的融合,重构叙事闭环,左右公众对事件的理解。
“这背后是价值观是否对齐的问题。”陈光辉强调,中国的AI发展不能追随国外范式,而要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审美、文化与叙事传统融入AIGC体系,形成本土化的表达与风格。这既是文化安全的要求,也是传媒行业把握话语权的关键。
拥抱AI,也要建立行业规范
对于AI在传媒领域的应用,陈光辉持审慎乐观态度。他认为,AI在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个环节已展现巨大潜力,个性化创意生产、脚本整理、智能规范都将提升效率。但同时,他提醒行业必须正视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公正性、版权与防滥用等问题。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机遇和风险。AIGC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版权争议、虚假信息和价值偏差。”陈光辉表示,行业需要监管与规范,建立安全可溯源的模型治理体系。
华为愿作媒体转型发展的“黑土地”
在数智化转型的当下,华为不仅是技术的提供者,也是广电行业的创新伙伴。陈光辉介绍,凭借全面的技术储备,华为已在多个层面布局,包括:
IP化的超高清解决方案,支持4K/8K新媒体融合;
超高清存储体系,提升大容量视频处理效率;
自主可控的国产化生态,基于鲲鹏、昇腾等平台,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保障业务安全;
AI赋能的智能化应用,在智能创作、媒资管理和跨渠道分发中,推动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
“我们期望以华为的数智化平台为基石,携手业界伙伴,为广电行业筑牢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陈光辉表示,华为愿做好这片“黑土地”,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同推动广电行业盘活媒资、训练模型、优化流程,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与数智化转型,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荔枝新闻 记者/王晟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