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竖屏看秋晚”打造“观看”到“分享”完美闭环

本文发布于 2025-10-12 04:31
来源:CCTV4(公众号)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由蓝月亮独家冠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中秋晚会圆满落幕。

除了电视大屏上的视听盛宴,今年,“竖屏看秋晚” 项目再度升级,成为晚会破圈传播的“秘密武器”。它以其独特的移动端亲和力,将中秋的浪漫与深情,精准送达全球亿万观众的掌心,打造了一场可随身携带的“月光盛宴”。在注意力碎片化的时代,“竖屏看秋晚”精准切中了移动端用户的观看习惯,让每一个特写、每一帧画面,都在手机屏幕上得到最极致的展现。

截至10月9日,晚会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14亿,其中,#央视中秋晚会# 等话题登上多平台热搜榜首,超1050个话题席卷热搜榜。在这波传播热潮中,竖屏短视频功不可没。它们如同一颗颗“情感炸弹”,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社交平台引爆共鸣,实现了从“观看”到“分享”的完美闭环。

27238

情感共鸣,方寸之间的共情艺术

竖屏的魅力,在于它极致的“临场感”与“代入感”。

当周深漫步于白桦林,用中俄双语唱响《归来》时,竖屏镜头仿佛让观众就站在他的身侧。那致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情谊的歌声,通过近距离的视角,直击人心。俄罗斯华侨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吴昊感叹道,这段表演“仿佛化作连接两国的文化桥梁”,而竖屏形式,正是这座桥梁最亲切的引路人。

而当AI技术复原的英雄黄继光的面容在竖屏中清晰呈现,与母亲“团圆”时,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与家国情怀,在小小的屏幕里被无限放大,催人泪下。竖屏,在此刻成为了承载集体记忆与致敬英雄的温暖容器。

文化新生,竖屏里的“活”起来

“竖屏看秋晚”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绝佳舞台。

节目《青铜》中,三星堆文物与人形机器人的跨时空“互动”,在竖屏构图中显得尤为奇妙。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当代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感同框,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网友由衷感叹:“看到了文明火种的薪火相传!”

从《峨眉山月歌》的千年诗情,到《川江号子》的非遗生命力,竖屏视频将这些文化瑰宝以最适配现代人阅读的方式“打包”送出,真正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也让总台秋晚强大的“文化带货力”展现无遗。

天涯共此“屏”,移动端连接全球游子

对于身在海外的游子而言,“竖屏看秋晚”更是一剂纾解乡愁的良方。爱丁堡文化艺术统筹会会长朱臻表示,当月光洒满竖屏舞台,当歌声响彻手机屏幕,那一刻,“跨越山海与时差,心却在那片熟悉的月光下与故乡同频共振。”

通过长城平台及全球32家海外媒体平台的同步直播与分发,总台秋晚触达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超5010万海外观众。而“竖屏看秋晚”项目,则以其无国界的视觉语言和便捷的分享特性,成为连接全球华人与中华情感的核心纽带,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瞬间具象化。

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总台2025年中秋晚会以月光为笔,以科技为墨,书写了一场美美与共的浩荡情怀。而“竖屏看秋晚”的成功,不仅是媒体融合的一次技术胜利,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洞察。它证明,无论屏幕大小,只要能触动人心的柔软处,便能汇聚成最温暖的流量,照亮每一个思乡的心房。

皎洁明月照九州,净享时刻共团圆。中秋佳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思念与团圆的寄托。作为总台中秋晚会十二年的老朋友,蓝月亮陪伴大家共度团圆浪漫中秋夜,共赏中秋意蕴的同时,愿与月光下的每位用户一生相伴,打造洁净无忧的生活。


原标题:“竖屏看秋晚”打造中秋情感共鸣新场景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