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小编”到“新媒体老兵”,他逼自己“72变”

本文发布于 2025-10-14 19:48
来源:全媒体探索(公众号)   
27319

人物名片:胡武龙,现任大江网副总编辑,先后5次获中国新闻奖,6件作品获中国网络正能量精品,150余件作品获江西新闻奖和江西报刊网络新闻奖;入选国家文化青年英才、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新时代赣鄱先锋”突出贡献好榜样。


在新一轮媒体变革浪潮中,江西日报社2025年8月底宣布全面启动系统性变革。大江新闻作为报社此次改革的前沿阵地,我深感责任重大。

转眼间,我已在新闻行业奋战了18个春秋。从18年前初入行的“网络小编”,到如今新媒体战场的一名“老兵”,我见证了传播技术的飞速迭代与传播形态的深刻变革。

18年来,我经历了从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江西文明网的“三网整合”,到大江网与信息日报的“网报融合”,再到现在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感受了青年时的彷徨与迷茫、中年时的焦虑与责任。

这一路,是探索、是突围,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自我刷新。

把准“定盘星”,做重大报道的“领航者”

我至今还记得2013年采访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的那段经历。

那年,龚老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当看到老人40多本泛黄的日记时,我深深震撼于那字里行间至真至诚的信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从那时,我对新闻工作豁然开朗:新闻人应该像龚老那样,记着初心,记着使命,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18年的实践让我坚信:媒体人不仅是记录者,更应是主流价值的“锻造者”。

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报道多为同题竞争,这既考验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也是其提升影响力的关键。地方媒体更需找准定位、突出差异化优势。

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我们秉持“凡重大,必创新”理念,采取“江西故事、全国视野”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道中,地方媒体身份并未限制我们的视角,我们将自身置于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前策划,第一时间推出《十九大报告学习词典》H5作品,在网友中引发刷屏热潮,6天总阅读数超过1000万,成为“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现象级作品。

该作品是全国媒体解读十九大报告的新闻产品中少有的阅读量超千万的爆款,全网累计阅读达3.2亿人次,受到中宣部三次通报表扬。

这一报道之所以成功引爆网络,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政治方向这一“定盘星”,这一成功实践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信心和决心。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大题大作”,更要“大题小作”,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小人物撬动大流量,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02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报道之际,大江网联合江西省委组织部和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动省市县三级媒体,历时3个月精心策划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主题报道。

该报道从小切口着手,追溯瑞金红色根源、记录时代新貌,通过文字、图集、视频等多种样态,从5个维度探寻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密码,全景式展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蝶变。

报道全网传播量超2亿,专题内系列作品还被江西省档案馆永久珍藏,成为国家记忆。

这些报道实践让我意识到,地方媒体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关键要转变理念。

既要放宽视野看全国,高起点筹划,又要深耕本地资源,找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地方“小切口”,在个性化表达上发力,通过采编联动、技术赋能、全员参与整合资源,把报道做好、做精、做深。

打好“创新牌”,做融合报道的“实干家”

随着时代发展,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受众需求也日新月异,新闻内容创新已从“可选题”变为“必答题”。

创新,不仅是打开年轻一代心门的“流量密码”,更是刻在大江人骨子里的基因。新媒体内容运营要有新的思维与玩法,如何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报道,成为我们思考探索的重点。

江西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红色资源是主流媒体必须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的一张“王牌”。

面对新媒体的发展,自2019年起,我们便以新媒体专栏为载体,创新红色传播话语体系,深耕江西红色题材,常态化讲述个性化的红色故事。

精心打造了《初心连环画》《红色故事绘》《画说伟大建党精神》等红色栏目,策划了“喜迎二十大 江西红色名村别样红”等系列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用新媒体人的视角讲述江西红色故事,让红色正能量收获了大流量,多款作品成为千万级别的爆款。

2019年8月,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创新推出《初心连环画》专栏,以连环画的形式常态化聚焦赣鄱儿女的初心故事。

该专栏形成图片、专题、H5等全媒体形态产品,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入选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1年9月,我们在《初心连环画》基础上升级,推出《红色故事绘》专栏,把红色报道作为网站特色,强化差异化、个性化内容供给,进一步提升网站“四力”。

专栏秉持“故事绘讲初心故事,红土地传红色基因”宗旨,已刊发200余期作品,深受网民喜爱,获得中宣部和中央网信办认可,“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还开设了专栏进行推介。

如今,它已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传播精品网络栏目,并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还推出书籍、画册等衍生品,扩大传播范围。

青年是触网用网的主力军,也是地方红色文化传播的核心受众。

我们转变报道思路,推出《画说伟大建党精神》专栏,用时代语言和漫画形式,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历史奥秘,帮助青少年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爬坡越岭”“打怪升级”的震撼历程,相关内容结集出版后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为顺应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我们策划推出“鄱湖之眼”全息平台、“江西红色名村地图”“文明实践直通车”等创新平台,提升在地化服务水平。其中,《美丽中国VR看江西》入选首届虚拟现实新闻出版创新应用案例。

勤练“四力”内功,做优质内容的“坚守者”

好的内容是舆论场的“硬通货”。再炫酷的技术、再新颖的形式,都离不开扎实的采访与深刻的思考。

在信息泛滥的当下,深度、调查与思想性才是新闻的“护城河”。

我始终相信,好新闻是“跑”出来的。2021年,我在职读研系统学习新闻理论,以红色名村发展作为研究方向。

2022年,恰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也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我主动对接组织部门,策划“喜迎二十大 江西红色名村别样红”融媒体主题宣传活动。

七八月的江西,酷暑难耐,又逢疫情,我们深入二十几个偏远山村蹲点采访、实地调研,探寻乡村振兴背后的“红色密码”,历时半年推出《江西红色名村别样红》,总阅读量破亿,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人只有真正扎根基层、走进现场,才能感知时代温度,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脚力”是基础,但更关键的是通过“眼力”发现真实、通过“脑力”提炼思想、通过“笔力”呈现精彩。

永远在路上,心里才有人民;始终在基层,肩头才有责任。

新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除了扎根实践,还要勤于总结、善于提炼,如此方能把握时代脉搏,提升传播效能。

每次重大报道或创新尝试后,我都会认真复盘,不断总结新媒体传播的经验和规律。

近年来,我在《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报业》《青年记者》等期刊发表了十余篇论文,还主编出版了《初心连环画》《光荣与梦想——江西红色故事绘》两本书。

新闻工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若没有深度的总结与反思,就容易陷入“忙、盲、茫”的恶性循环。

在新闻报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勤于总结经验,乐于持续学习。

讲政治是灵魂,善创新是利器,强“四力”是根基。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颠覆性和创新性重塑着新闻传播的新格局,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今天不逼自己“72变”,明日谁能代我们承受“81难”?

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使命任务,我们更要以积极姿态全面拥抱AI,主动学习新技术、运用新工具,提升新闻生产传播的效率与质量。未来已来,唯变不变。

我相信,真正优秀的新闻人,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

严肃时政报道与闪爆产品划等号 江西媒体说不难


阅读量:2356
原标题:大江网胡武龙:从“网络小编”到“新媒体老兵”,逼自己“72变”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