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万粉丝级别的网红结婚生子、孕检琐事,到底算不算新闻?
01 一篇“伪新闻”
《河南百万网红“小黑妮”宣布怀孕,将做四维彩超检查,一个多月前刚宣布结婚,“丈夫之前打算让孩子随我姓”》,近日,这样一则报道出现在某新闻客户端上。
这则报道的核心要素纯粹是私人生活事件的拼接,可以说根本称不上“新闻”。
回顾此前关于该网红婚礼的琐事报道曾获得10W+阅读量,不难推断平台在吃到流量甜头后,正试图复制这种“成功”。
这种选择暴露了当下媒体生态的一个畸形现象:流量生成能力正在取代新闻价值,成为内容筛选的首要标准。
02 “有人看”压倒“值得看”
在注意力经济下,“有人看”彻底压倒了“值得看”,媒体为完成KPI而主动迎合,降格为网红经济的“转播站”和流量的“提线木偶”,公信力在一次次此类报道中持续流失。
而更该警惕的是,类似这种以网红私事为新闻的案例已经在当下的新闻场景中比比皆是。
类似新闻中,网红的百万、千万粉丝成为通行证,媒体将商业影响力错误地等同于公共事务的新闻价值。如果此类事件成为新闻,是否意味着名人的一切生活碎片都有了被报道的“正当理由”?
03 有所报,有所不报
在日复一日的新闻标准滑坡中,“网红”身份开始等于新闻价值,“新闻荒漠化”的征兆日益凸显。这种滑坡,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知情权、社会的讨论质量与媒体自身的立身之本。
当媒体的镜头过度聚焦于网红私生活,将家庭私事包装成公共议题,制造了虚假的“社会讨论”,真正重要的公共事务报道便被边缘化。
而媒体的权力在于议程设置,将这份权力用于放大网红隐私,无异于一种资源浪费和职能背叛。这并非贴近民生,而是一种深刻的角色错位。
如何避免在流量诱惑下丧失新闻专业主义?
有所报,有所不报,应成为媒体在流量浪潮中的“定海神针”。这其中,真正的“有所不报”,是要求媒体将稀缺的公共注意力,重新聚焦于那些真正需要被监督的权力与公共事务,而非在流量的驱使下,从社会的“瞭望塔”沦为聚焦网红的“跟拍记者”。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