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电开辟“微短剧+微纪录片+AIGC”三维融合新模式

本文发布于 2025-10-27 18:43
来源:重庆广电总台(公众号)   

由重庆市广播电视局指导,重庆广电集团与渝中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7集精品微短剧《晴空之下》全网上线,该剧凭借其“微短剧+微纪录片+AIGC”三维融合的创新模式,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近日,重庆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协会发文认为,《晴空之下》创新运用AIGC技术复原抗战时期重庆建筑风貌,生成时空隧道衔接真实历史影像,在叙事形式、技术应用与人文表达上实现多重突破,为微短剧创作开辟了新路径。这也是对2025年重庆广电集团在探索网络剧、微短剧全媒体融合新发展赛道上做出的创新实践,以及在主流媒体内容创新与价值引领上的责任担当给予的充分肯定。

27814

8月30日,由重庆市广播电视局指导,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与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重庆广电城市TV网络剧事业部承制的微短剧《晴空之下》全网上线。该剧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以周信穿越回抗战时期的重庆寻找父亲为主线,在数字时空与历史长河的交汇处,完成了一次对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深刻诠释。

一、技术赋能,历史记忆的沉浸式再现

《晴空之下》采用“微短剧+微纪录片+AIGC”创新模式,尝试将AI技术从搭建沉浸式的场景、增进观众代入感的视觉工具,升级为主人公与历史对话、承载集体记忆与个体情感的叙事载体。一方面,剧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抗战时期重庆街景、防空洞等场景,与现存的渝中区山城巷、戴家巷、通远门等历史建筑实景拍摄相互映衬,构建起“垂直时空”的视觉奇观。另一方面,微短剧将主要情节设置在“晴空”AI系统之中,并经由AI生成的时空隧道,搭建起虚构与现实的通道。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该剧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根基。作品将“五三”轰炸、“六·五”大隧道惨案、卢作孚“化整为零”举措、“一元献机”“雾季公演”等真实历史事件,与王海荣、李木云等角色的经历、命运巧妙关联,还将童谣《跑警报》、老舍《五四之夜》等文艺作品及大量历史影像资料穿插其中,通过丰富的细节真实再现抗战时期重庆的社会图景,引发观众追寻遥远历史坐标中的个体体验。

二、双线交织,个人寻父与时代记忆的共鸣

《晴空之下》构建了双层叙事结构。第一层主线聚焦的是90岁科学家、重庆大轰炸幸存者周信。他为了弥补人生遗憾,通过“晴空”系统回到通过数字复原的抗战时期的重庆,寻找父亲的足迹。在此过程中,剧集自然展开了深层叙事:周信以现代人的视角,回望山城抗战的烽火岁月,传递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周信原来以为自己和母亲当年是被父亲抛弃,在找到李木云后,亲身感受李木云的热心和无私,并了解父亲当年接连遭遇被骗、抓壮丁的坎坷经历,最终见证了父亲为保护市民而牺牲的过程,完成了对父辈的理解与认同。而在李木云生命终点时,周信让他通过“晴空”系统望见今日重庆的繁华景象,父子二人跨越时空的生死相认,将剧集的情感推向高潮。这一刻,父辈的牺牲精神得以升华,家国情怀也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父子间真切的情感交融。“晴空”不仅仅是AI技术对过往场景的记忆还原,更是民族情感与抗战精神在当代的延续。

三、平民视角,百姓群像铸就不屈城市精神

《晴空之下》以平民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山城抗战百姓群像。周信的父亲李木云看似懦弱胆小实则热心善良,在轰炸中,为了让更多人活着,他毅然选择赴死,以最朴素的“大义”点燃了生命;张柏青曾投笔从戎,却因战中溃败失去勇气当了逃兵,之后又在保护百姓的过程中重拾勇气;还有邹晓筠从轻生到无私救济市民的变化、地痞狗哥在众人帮助下的转变成长、张二娃与王海荣在患难中达成和解……他们在苦难中互相扶持、积极支持抗战、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走出防空洞、在轰炸后吹唢呐吃火锅的鲜活场景,共同勾勒出战争阴霾下的人性之光,绘就了一幅战火中的重庆平民群像,将抗战精神具象为平凡人在极端境遇中的选择与坚守,传递出难以忘怀的温暖与力量。

《晴空之下》以其创新的叙事手法、科技的历史质感与深沉的情感力量,成功地将AI技术融入历史叙事的内核,不仅是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更是献给重庆抗战历史的一曲深情赞歌。作品在重庆卫视播出后,本地收视率0.329%,各集位居本地同时段地方卫视节目收视率前二,忠实度高达86.898%。在视频号、“重庆城市TV”“冷暖剧场CQ”等多个账号发布的相关节目获广泛关注。


原标题:《晴空之下》开辟微短剧新路径 “三维融合”创新获肯定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