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两位26岁女记者对话从业26年媒体老兵(实录)

本文发布于 2025-11-07 08:42
来源:南国早报   

从一支笔、一个本、一辆摩托车的“单枪匹马”,到AI、云端、手机剪辑的“数字搭档”;从对“神圣职业”的朴素向往,到对“记录时代”的深刻体悟。26年的时光流转,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与传播形态,却未曾改变那份深入DNA的热爱与坚守。两位坚守26年以上的资深媒体人,两位入行仅4年的年轻记者,两代新闻人以不同的时代笔法,在变与不变之中,书写着相同的新闻初心,在媒体融合浪潮中,探讨记者转型的多元路径。

谌贻照,广西日报专职编委、“照哥全媒体工作室”主理,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一直坚守在新闻一线,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广西新闻奖一等奖5次、二等奖10次。如今,他转型短视频赛道,开设“照哥有故事”视频账号,带领团队深耕人物纪实领域,将镜头聚焦八桂大地的平凡人物,打造多条“千万+”爆款短视频。

邱烜,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南宁邕州才子作家群成员,做过中学语文教师、党报记者,长期从事党报党刊宣传工作。出版有文学作品集《思念的下游》,主编出版有文学作品集《唱断归程》《花落人远》。1997年进入媒体工作,新闻、通讯作品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和广西新闻奖,现为《当代广西》记者。

吴潇,今年26岁,2021年9月投身新闻行业,原为南宁日报记者,现为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主要负责文化、民政、外事领域新闻报道。从业4年来,凭借优秀的专业表现与团队配合,曾获广西新闻宣传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

黎莹遐,今年26岁,2021年10月进入新闻行业工作,现为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专注于天气、消防、地震等方面民生领域报道,创新运用视频解读、现场直播等传播方式,将新闻信息转化为易于公众理解的内容,采写的报道获广西新闻宣传奖一等奖1次。

1 初心与选择:踏上新闻路的幸与责

问:当初投身做记者的契机是什么?如何理解记者这份职业。

谌贻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成为记者之前,我曾是一名人民教师。出于对新闻行业的热爱,1995年,我转型进入媒体行业,成为柳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那时,我常常带着录音笔在现场完成采访。后来,我转而投身文字报道工作,在广西日报社任一线记者。在我看来,记者是一个需要不断奔走、探寻真相,并把真相传递给大众的职业。同行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泥腿子记者”,因为拍摄采访时,我常常跳到田里和乡亲们一起干活,回来时满腿是泥。洗鞋时,村民笑着打趣我说:“照哥,又是一脚的泥巴!” 在苗乡侗寨驻站的那些年,好多鲜活的新闻都是在田埂上“走”出来的。

邱烜:以前,我是桂东南一名县城中学教师,教授语文、音乐和历史,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写作,工作的第五年出了第一本诗集。但我总觉得人在校园,视野有限,于是就想着跳槽,1997年成了一名媒体人。能将职业与爱好结合,我觉得这是人生幸事。尽管工作很累,但我始终坚守,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已深入生命。

问:为何选择记者这份职业,你认为记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黎莹遐: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记者站在突发事件或重大活动的现场,手持话筒,将最新情况传递给观众时,那种亲临现场、见证并记录历史的感觉,既神圣又充满吸引力。从业4年来,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更要探寻事实的本来面目;不仅报道“发生了什么”,更在于深入探讨“为何发生”与“如何解决”。记者为公众呈现经过核实的真相,在热点中保持思考,在记录中留存时代的温度。

吴潇:报考大学时,我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新闻传播学专业,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对这个领域产生热爱。大学毕业后,经历半年的地市电视台锻炼,我入职南宁日报社成为文字记者。记者成长需要沉淀,我用了两三年时间才逐渐摸到门道,培养起新闻敏感性。

2 时代与变革:新闻工作的今昔对比

问:从业初期的采访工具、传播渠道是怎样的?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技术受限”采访经历?

谌贻照:我刚踏入这行时,一支笔、一个本子几乎就是全部“家当”,稿件写完后得靠传真机才能传递出去;而现在,记者可以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全方位还原新闻现场,实时回传,即时发布。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是,2017年8月12日清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遭遇特大洪水,我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赶赴灾区。当晚,乡里的电力、通信、交通全部中断,我与外界失联。失联时间里,我坚守在灾情一线拍摄采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突围出去。于是,我穿越40处塌方点,将一线素材制成新闻视频传回后方编辑,让失联30余小时的杆洞乡灾情与现场实况被外界知晓。后来,我和团队也凭此作品荣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邱烜:从业初期工具就是一支笔、一个采访本、一台相机和一辆摩托车。那时候写稿靠手写,编辑用排版纸、尺子、浆糊等工具。刚开始我是编政文版,也就是头版,十分讲究,什么稿要在报眼、什么稿要在头条,什么稿要在二条、什么稿要在倒头条,都很费思量。遇到重要会议或领导调研的采访总是很忐忑。由此,我深刻体会到媒体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感,需有如履薄冰的谨慎。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都是铭刻于心的青春记忆。

问:现在常用的采访手段有哪些?如何让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

黎莹遐:当下,新闻采访的维度不断拓展,呈现方式更趋丰富多元。从即时鲜活的图文直击到打破空间限制的直播连线,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立体、内容更全面。2022年,在报道南凭高铁南崇段试乘活动时,我首次尝试直播,将“贴地飞行”的平稳质感与风驰电掣的速度体验直观传递给网友,让新闻“零时差”触达受众。

吴潇:如今,录音转文字、AI生成导读、手机拍摄剪辑、云端回传等移动化、智能化工具成为日常“数字搭档”,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仅是平台差异,更对应不同内容生态与受众习惯。现在受众可通过评论、私信等实时互动,拉近了传受距离。

3 传承与坚守:转型之路的探索与感悟

问:从业以来遇到过什么职业困境,如何克服?

谌贻照:2024年初,广西日报“照哥工作室”成立。我带领团队深入八桂大地一线,记录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起初,我们并不擅长讲故事,也走过不少弯路,视频流量始终平平,反响未见起色,工作室的名字甚至改了好几次,才定为“照哥讲故事”。在一次次的采访与尝试中,我逐渐认识到:最平凡的普通人,往往蕴藏着最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AI或许能够高效生成信息,却难以写出饱含温度与共情的故事。只有亲临现场,呈现一个个鲜活的日常场景,挖掘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瞬间,才让故事始终保有不可复制的人文温度。

邱烜:我至今没有一篇让自己骄傲的报道,也未曾感到职业困境。记者本就是充满挑战的职业,这种充满了正能量的工作,有利于写作者关注现实、传递美好。媒体人需恪守操守,满怀担当与热情,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断提升技能,掌握先进技术,实现自我转型,以积极心态应对行业变化,就能不困于境,在守正创新中担当使命。

问:从业以来,最有成就感的采访经历是哪一次?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什么感悟?

黎莹遐:最有成就感的一次采访是,我接到读者热线,对方称“在展销会被坑骗,购买了高价石斛粉”,后来我花了三天时间暗访,拍摄到商家把提前备好的粉末“调包”成顾客选购的石斛现磨粉末。报道刊发后,相关监管部门跟进整顿,这种笔尖落处能推动社会改变的感觉特别踏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海量线索面前,我坚持核实信源、交叉验证,通过深度调查挖掘本质。如何在“抢时效”与“挖深度”之间找到平衡?作为年轻记者,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比如新闻热点一出必须快速响应,但事件背后的真相又往往需要时间深入挖掘,我正在学习如何更高效地分配精力,保证“快”的同时,努力让重要选题也能“沉下去”。

吴潇:2023年,我参与“走乡入镇看振兴”系列报道,历时数月深入多个乡镇的田间地头、山坡牧场与养殖基地,展开了一场场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采访。在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采访调研当地在红薯种植、黄牛散养及山顶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产业,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具体深刻的理解。同年采访宾阳县带病坚守讲台的乡村教师王英红,他身患原发性肝癌,依然坚持在讲台上继续教书,让村里的孩子多学一点知识。这样的故事,让我深深体会到记者职业的意义,在于用笔和镜头记录那些平凡却闪光的坚守,让这些微光被更多人看见。

4 挑战与期许:跨越代际的职业对话

问:对新记者有何职业建议分享?

谌贻照:曾经,我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太适合出镜;如今,我不光出镜拍摄,还做起了直播。这些年,我一直坚守在新闻一线,心里始终揣着学习的劲儿,把遇到的坎儿都当成了锻炼的机会。这一路,我也在慢慢学着转型,转型从不是对过往的否定,而是以更丰富多元的方式,践行入行时的新闻初心。新闻这行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总能让人保持热乎的闯劲与鲜活的精气神,在一次次转型中成长,新闻人永远在路上。

邱烜:年轻记者生逢盛世,令人羡慕。新闻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文化传承。我们是世界的瞭望者,也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我们的每一个文字、每一段视频都有着重若千钧的责任,所以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恪守职业理想,肩负职业担当。不要只把新闻工作当作谋生的职业,而要当成自己终其一生善为善成的事业。署了名的文章就是自己的脸,所以要尊重每一个文字,用心写好每一篇稿。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让滚烫的初心化成漫天的星光,点燃更多人的梦想。

问:对未来的新闻职业生涯,有怎样的畅想和规划?

黎莹遐:面对媒体融合的浪潮,我思考着如何在媒体变局中找准方向,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邹雯的转型之路给我带来了启发。她从编辑兼主播,转型创建个人账号“新闻姐”,把宏大政策“翻译”成易懂的“人话”,让主流声音抵达数千万粉丝。让我意识到,记者要成为信息与公众之间的“翻译者”和“沟通者”,从被动记录者向公共对话构建者转型,让新闻被更多人看见、听懂、理解。

吴潇:在全媒体浪潮中,记者被期许为“多面手”。我认为,深耕特定领域是握紧新闻的“锚”,决定视角与方向;掌握全媒体手段是张开传播的“帆”,让新闻以更丰富方式破浪前行。二者相辅相成,让新闻之路行得更稳更远。记者初心是记录时代。我们应在各自领域深耕,报道重大事件,传递普通人声音,通过文字、影像留下时代切片,在媒介融合中持续创新,在专业坚守中不断前行。


原标题:初心如磐:两代媒体人的变与守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