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中国人民大学宜园,繁荫承雨露,桃李满枝头。
在满是书香的一个房间里,当记者把当天的羊城晚报呈给方汉奇先生,99岁的方老先生欣然翻开,“又能看到当天的羊城晚报了”。他向记者回忆道,早年每到广东出差,他都会看羊城晚报,因为“办得很好”。
这份报纸于方老先生而言,不仅是“老家的报”,更是中国报业一个优秀代表。这位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与羊城晚报的情缘,恰如当代新闻史的一个鲜活注脚——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出版,从油墨纸张到融媒云端,在羊城晚报走过的68载春秋里,一位学者与一家报纸共同见证并书写着中国新闻业的日新月异。
再叙报缘:“到广东就看羊城晚报”
方汉奇祖籍广东普宁。他与新闻的结缘,正源于岭南、源于报纸。
生于动荡岁月,方汉奇的青少年时期恰逢抗战,只能在香港、韶关、梅县、汕头等地辗转求学。“在梅县读高二时,有一次去我姑姑大学同学家里做客,她丈夫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军官,家里有很多报纸。我当时觉得非常新鲜,由此对新闻、对旧报收集感兴趣,我收集的第一批报纸就是从她家要来的。后来在学校里我们也办墙报,自己写自己画,就更喜欢新闻工作。”就这样,方汉奇爱上集报,立下新闻志向,并在此后将新闻史研究作为终生事业,孜孜以求。
“我开始集报的时候还没有羊城晚报。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报纸(1957年),办得很好,信息量很大,不仅有国内的信息,也有海外的信息,所以有很多受众。”方老先生回忆道,退休前,他不时赴粤参加学术活动,“到广东,我就会看羊城晚报,很多内容看”;数十年教学工作期间,“学校资料室报架上也有羊城晚报。不过,因地域关系,一般都看不到当天的”。
此行,当记者把当日出炉的羊城晚报呈至方老先生手中时,他颇为激动:“又能看到当天的羊城晚报了!”采访中,先生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报纸,一边说,羊城晚报至今还是对开大报,说明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
再聊“基金”:就是为支持新闻事业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汉奇先生一生治学育才,搭建起了中国新闻史学科大厦。毕生情系新闻事业的他,还于2017年捐赠100万元设立“方汉奇基金”,以支持新闻学特别是新闻史学的研究。该笔“巨款”,是他所荣获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
彼时,羊城晚报曾就此作过报道,方汉奇先生受访时谈道:“希望这次捐赠能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在整体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增添一些正能量。”
八年过去了,当记者再次与方老先生聊起这笔基金,他笑称:“捐出去我就没去管它了,反正我没花,捐出去就是为了支持新闻事业的。”
方老先生对该基金的运作或许没有太多跟踪,但多年来,相关组织在维持基金健康运转的同时,以之为航标与灯塔,汇光成炬,照亮了更多学人与英才的新闻航程。公开报道显示,2017年以来,扬州大学、长江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等多校的数位学者,荣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方汉奇奖”;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级校友捐赠了一笔资金作为“方汉奇教育基金”。
再谈期许:让好内容“声传天下”
与记者的交流中,方老先生健谈而亲和,言语间流露出勉励与关怀。他说,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当成记者。在他看来,年轻时先当记者再做编辑,最后研究新闻历史和理论,是最理想的状态。
方老先生看着全新改版的羊城晚报(2025年7月21日起,羊城晚报全新改版、“羊城派”客户端界面迭代上新),觉得内容鲜活、版面清晰;对于《寻找当年的你》专栏,他表示“很喜欢看这样的故事,很有温度”。看着记者当面打开的“羊城派”客户端,方老先生也觉得惊喜,评价道,这样羊城晚报的信息就更多元了,而且便于使用。
方老先生表示,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是提供导向、提供信息、提供文化等角色,“羊城晚报是党报,更加重要。作为一份党报,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掌握准确的材料,言必有证。不管技术怎么变化,及时记录和通报全世界公众关心的、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都是根本职责所在”。他认为,电脑、互联网等科技带来的变化,属于方式手段之变,作为新闻媒体,优质的内容输出才是永恒不变的。
“羊城声传天下,晚报情系万家。”采访的尾声,方老先生为羊城晚报题下这十二字寄语,其言谆谆,饱含期许。
人物小档案
方汉奇,生于1926年,祖籍广东普宁,中国人民大学荣休教授。他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60余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人之一、公认的中国新闻史学权威和学科带头人。已出版专著和教材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12种。
记者手记:热爱可抵岁月长
即将步入期颐之年的方汉奇先生,步履之稳健,心态之年轻,专注之恒久,出乎我们意料。
采访当日,我们按响门铃,来开门的,正是一头银发、身着白衬衫的方老先生。还没等我们开口,他已主动分享“真是振奋人心啊!”原来,方老先生刚在网上读到关于流失文物归还的文章,深感国家之“扬眉吐气”。
从事了一辈子新闻史研究的方老先生,至今仍每天看新闻。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半小时内,他的手机不断响起“叮咚”提示音,他说那是他订阅的新闻消息,之后他再慢慢看。
我们出发前,曾担心如此高龄的老人家记忆力会否有所改变,事实证明影响不大。甫一聊起新闻业话题,面前的方老先生眼里带光,言语间思路清晰,特别是说到治学过程中制作卡片用以积累材料一事,他更是娓娓道来,甚至直接动手,为我们现场展示制作卡片的方法。“干新闻的,就必须对所有新鲜的事情感兴趣,而且各领域的书都要多读,注意积累,需要用的时候,才有材料可用。”我们点头道“努力学习”,方老先生强调:“不只是努力学习,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电脑的左边有一本半卷着的书,方老先生指着说,昨晚看它到12点才睡觉。
也就是在这本书的旁边,我们看到了被提前打印出来的采访提纲,多个问题下被认真划上了一道道红线标记。顿时,惊讶、感动、敬畏等情绪涌上记者心头。
方老先生说,自己每天都还写日记,简单记录日常。在他看来,历史就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新闻人,需要记录,需要积累,这是天职。
在他的书房里,目之所及都是书。数十年如一日,“坐得了冷板凳,守得住旧书斋”,先生在这方浩瀚书海里读书看报,紧跟天下事,探究新闻史,以其执着专注,书写了一部治学为人的新闻人传奇。他的书架上,挂着一幅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赠题的书法,其上八个大字“何思何虑,至大至刚”,方汉奇风骨是也。
采访尾声,方老先生为羊城晚报题词“羊城声传天下,晚报情系万家”,言短意长,期许殷殷。我想,方老先生笔下的“声”,是民声、政声,是时代之声;这“情”,是亲情、乡情,是赤子之情——它也道尽了羊城晚报的使命与情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追逐流量,有人热衷变现,而眼前这位世纪老人,用毕生诠释着什么是“新闻人的工匠精神”。在方老先生看来,惟因热爱,心生年轻。在新闻的事业上,用热爱抵御岁月沧桑,将初心守成地久天长,这或许应是每一位新闻人该有的模样。(陈玉霞 徐振天)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