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报道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全员出击,启动战役报道模式,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微信公众号总阅读数1730万,当天共产生19条10万+爆款文章,含6条100万+,400万+和200万+稿件各一篇。
其中,《法新社镜头下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来了!》《中新社镜头下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来了!》这两篇成为现象级产品,率先在微信平台出圈。在阅兵结束后,微信后台文章数据显示:在总阅读量排名前5的文章中,有2篇来自“中国新闻社”公众号。
这些作品和数字背后,是团队精心策划、紧密协作的结果,也是对中国新闻社前身——国新社同人在抗战烽火中以笔为帜的精神传承。
一体指挥,全部门协作
九三阅兵报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战。团队建立了高效的指挥系统,实现全部门协调作战,既有按部就班的常规战法,也需要有择机而动的运动战打法。
部门终审人抵前指挥,细化分工到人。面对重大战役性报道,提升报道时效与实效,有必要采取扁平化、一体化管理。早班提前上岗抢占快讯落点,晚班延时在岗抓取后续落点,1名补位成员全天候持续跟进报道,2名成员实时辅助、截取动图、整合细节、综编盘点。每个人都是这台精密仪器上不可或缺的齿轮。
参谋工作前置,事前策划功不可没。团队提前预判并准备多类稿件:亮点预告、讲话稿快速编发、方队集锦、重磅武器盘点、高清大图以及各类细节稿。
在阅兵前一天,《九三阅兵观看指南,来了!》这类前瞻性报道,凭借其全面的信息整合和实用的观看指引,融入细节和亮点剧透,在阅兵前夕轻松突破10万+阅读数,成功点燃公众期待,实现了预热效果的最大化,为阅兵当天的报道热潮奠定坚实基础。
《转发收藏!九三阅兵全程回顾》《国之重器!名场面汇总》《每一帧都是经典!九三阅兵名场面,来了!》等可预判性报道题材,依托团队前瞻性的策划与高效协作机制,通过提前部署采编资源、精心准备内容模板,实现了对阅兵盛况多角度、立体化的综合集纳。
报道不仅系统梳理了阅兵流程中的震撼场景与装备亮点,更通过深度整合图文、视频及细节解读,确保了内容的全面性、时效性与高传播性,有效提升了重大事件报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通过团队前期的周密策划与高效协作,多篇稿件成功抢占微信平台首发时机,在微信公众号上实现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质量上乘的报道效果。
实时梳理,动态报道
九三阅兵当天,团队以直播切条、动态跟进、动图集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呈现阅兵盛况。
《受阅部队已在长安街列阵!》成为爆款,收获400万+阅读。《东风-5C、东风-61!核导弹方队,震撼登场!》《歼-16D、歼-20、歼-35A、歼-20S、歼-20A,集体亮相》等武器报道条条斩获10万+,甚至100万+。
读者有所呼,我们有所为。因为各媒体视频号内容尚未大规模发布,动图成为广大读者第一时间了解现场实况的重要来源。“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数篇快讯内容,实时截取直播画面、快速推送、标题亮眼、内容全面、落点突出。
一篇篇报道得以高效、高质量完成,其背后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紧密协作与无缝配合。
团队在前期就进行了周密策划和任务分解,每名成员根据自身职责实现“流水线”式操作——从素材搜集、内容撰写、图文整合,到审核校对、推送发布,各环节分工明确、衔接顺畅,极大提升了稿件的产出效率与内容一致性,确保了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反应迅速、推送及时。
捕捉情绪,快速反应
在团队领导的统筹带领下,团队建立起一套灵活高效的选题机制,从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实时捕捉热点线索和网友关切,迅速响应公众兴趣点,及时策划并完成稿件创作。
此外,团队不仅紧跟热点,更主动设置议题,敏锐的新闻性和内容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传播影响力。
例如,《法新社镜头下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来了!》这篇获得100万+阅读数的爆款稿件,其成功首先源于对网络舆情的精准洞察。团队从阅兵前几天就捕捉到网友对法新社照片有所关注,提前周密部署,持续跟进法新社图片发布进展,并在其出图后迅速响应公众的关注点。
在当天上午看到一篇稿件的评论区有网友要求“想看法新社拍的:中国的钢铁洪流”后,团队立即回应:“安排!”稿件成型后,又将标题改为《法新社镜头下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来了!》发布,并迅速引爆各路网友眼球,纷纷来留言活动,表达情绪。
而后,评论区有读者觉得不过瘾,想看其他图片。团队凭借中新社前方摄影记者提供素材的资源优势,提前在法新社报道稿件中以评论的方式提前预告,将网友期待值拉满,并实时抓取素材迅速成稿,高效成稿并推出《中新社镜头下中国阅兵的钢铁洪流,来了!》(阅读数70万+)。
中新社、法新社隔空“斗图”,读者调侃小编“一言不合就上图”,既有调侃,又有真情互动,大大拉近了读者和编辑的距离。该系列报道成功将社交媒体上的公众兴趣转化为高质量新闻内容,实现了舆论热度与报道深度的有机平衡。
网友纷纷评价中新社镜头“既捕捉到中国军人迈过天安门时整齐矫健的步伐、意气风发的英姿,尽显铁血豪情;也定格下藏在坚毅眼神里的柔情”。
做好增量、不唯流量
中新社公号注重新闻价值,致力于做有用有效的新闻。在内容创作上,中新社公号坚持“考虑流量而不唯流量”的原则,追求正能量与大流量的正向统一。
团队深知,好的标题是吸引点击的第一步,但杜绝“标题党”,用心打磨每一个标题,确保它既吸引人眼球又能准确反映文章主旨。
结语
随着最后一张照片传输完成,最后一条稿件的推送,“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报道团队的九三阅兵战役报道画上圆满句号。
目前,阅兵盛典已经告一段落,19条10万+的文章数据仍在攀升。1730万的总阅读数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当代新闻人对国新社先辈精神的一种传承赓续。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主流媒体如何关注抗战胜利80周年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