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 2025-10-22 22:13在第十八届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暨第八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论坛上,“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由上海大学与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报业集团联合建设,旨在以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的交叉研究为核心,探索科技驱动下的传播创新路径。

以智能传播赋能数智社会治理 回应时代命题
在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在致辞中指出,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赋予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不仅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的目标,也是重塑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她强调,要以系统性思维引领媒体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主流媒体在智能传播时代实现新的跃升。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指出,上海大学正按照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重服务、强贡献”为导向,深入推进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服务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
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回应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构建智慧传播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心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信息传播发展需要,强化先进科技支撑与引领,产出对智能传播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 共建协同创新平台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钟昊熹、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社长胡明华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钟昊熹在讲话中指出,研究中心将坚持四个面向,从数字全息和智能传播的交叉视角切入,发挥各方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场景牵引等方面的优势,搭建一个产学研用贯通融合的科研联合体,做出相对长期而持续的探索。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与主流媒体深度协同的成果,研究中心将专注于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的交叉研究领域,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内容创新的新路径。在这一平台上,三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前沿技术研发与科研资源,上海大学发挥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东方网将充分利用其主流媒体资源和内容生产的优势,共同助力构建一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智能传播新生态。
凸显“智能传播”特色 赋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建院以来,就确定了智能传播这一学科发展方向,致力于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拉动科研、教学和团队建设。该中心将依托上海大学智能传播创新研究平台、上海大学智能传播创新实验中心,联合进行课题攻关、成果共享,赋能以“智能传播”为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
中心将围绕智能传播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问题,以及AI升级、创新产品打造,共同建设开展新型沉浸式媒体呈现与智能交互平台,持续产出对智能传播和媒体融合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联合深挖各地融媒中心、政府事业单位、央国企等领域应用需求,打造系列垂直标杆应用,经由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渠道进行“产学研”转化展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中宣部指导下、经科技部批准、新华社承建的媒体融合生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媒体领域战略核心科技力量,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着力打造媒体融合应用基础研究中心、关键技术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