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电“主持人阿喆”账号矩阵创收超2000万

本文发布于 2025-10-23 05:18
来源:视听潮(公众号)   

27650

作为湖北广电数字传媒公司的副总和湖北广电的节目主持人,阿喆最近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主持人阿喆账号主理人、全网1700万粉丝达人。

阿喆自2021年带领团队孵化“主持人阿喆”时事评论账号以来,已搭建起全域融媒矩阵,账号矩阵创收超2000万元,2023年创下“双11”武商梦时代专场直播销售额达613万元,助力水之梦品牌销售额超1000万元的成绩。

其短视频账号“主持人阿喆”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CSM省级台融媒主播短视频传播指数第一位,融媒主播短视频发布量、播放量第一位。其工作室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典型案例,成为传统媒体人转型的标杆。

27648

“这一步走对了”

作为省级台融媒主播,自身的核心价值不仅是内容创作者,更是主流媒体声音的传递者。在创作中,阿喆需要平衡民生关切与热点话题,确保内容既符合媒体责任,又能引发用户共鸣。

他在很多交流场合都会分享一个观点:千万别觉得“负面新闻=流量”。

当然,如果账号的定位是“助力解决民生问题”,那另当别论;如果账号既要传播内容也要考虑变现,比如台里对“主持人阿喆”这个账号的要求就是“既要提升数据、积累粉丝,也要实现创收”,这种情况下新闻流量的转化就要审慎。因为现在能通过抖音直播消费、在橱窗购物进而实现商业变现的用户大部分是女性,而女性通常不太关注纯新闻类内容,尤其是负面新闻和部分民生新闻。

阿喆分享了一组数据:2023年“主持人阿喆”账号粉丝量突破300万之前,男女粉丝比例是9:1,男性占九成——因为当时他主要做新闻和热点类内容。可一旦开播带货,不仅会被骂,东西也卖不出去。问题很明显:电商消费的核心人群(简称“电商粉”)主要是女性,所以他必须调整内容方向。

一开始他很担心:如果不再主打男性关注的新闻热点,账号会不会被降权?粉丝会不会流失?可如果要实现商业变现,这一步必须走。于是,“主持人阿喆”账号不断加入脱口秀、正能量话题、影视宣发和歌曲宣发等内容。

阿喆很欣慰,“这一步走对了”。目前“主持人阿喆”账号流量最高的视频是介绍周笔畅歌曲的,播放量达1.8亿;正能量内容的播放量也常能达到1000万、5000万甚至9000万;粉丝男女比例从9:1变成了如今的几乎5:5,直播时,女性粉丝更是占七成——带货顺利了,变现也更容易了,还能为台里创收。

不过,阿喆一直坚持媒体人职责,在需要扛起媒体责任、必须发声的时刻,他一定会站出来——在遵守相关规则的前提下,查清事实后把事情讲清楚。

“我从不会因为大家关注某个话题就盲目站队。作为传统媒体主持人,我必须严格执行媒体的校审制度。现在我们很少涉及负面话题,负面内容占比只有1%~2%。这既为账号筑起了防线,也让媒体人的底线得以稳固坚守。”阿喆说。

“真正的‘人设’是‘这段话只有我能说出来’”

媒体账号和个人账号的运营逻辑有着本质区别:媒体账号可以由多个人运营,不绑定单一IP;但个人账号的“人设依赖”很明显。

比如阿喆在直播间直播时,通常有1000人在线;可他离开15分钟去休息,换助播上场,在线人数可能直接掉到100人。这就是用户对IP的认可:大家认的是你这张脸,听的是你的声音。

因而,在融媒转型过程中,“强人设”对主播账号的流量突破至关重要。个人账号在打造独特“人设”时,需要找到自身特色并让用户产生记忆点——这其实是各媒体主播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阿喆也很难避免。

在“强人设”这件事上,阿喆坦言,他也有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候。“如果我的账号换一个比我帅、比我伶牙俐齿的主播,用同样的文案来讲,效果未必会差。这意味着我还不是‘不可替代’的,这是我很担心的一点。”他说。

他跟团队说:不要总在文案最后加一句“阿喆提醒你”就觉得这是“阿喆”的IP了——真正的“人设”是“这段话只有我能说出来”的独特性。

针对这个问题,阿喆一直在寻求新的突破。他经常会和团队主编探讨,向具有强IP属性的达人学习——比如他很认可的关键老师、新闻姐。“他们的内容有独特的个人印记,只要一听、一看就知道是他们,无可替代。”阿喆坦言。

2021—2022年时,他的幽默、轻松风格是独特优势,其他主播并不具备;这两年,账号的内容更多为社会大事发声,他慢慢弱化了“幽默”这个特色——这也是团队现在正在探讨的优化方向。

“不是‘我觉得’,而是‘观众觉得’”

“主持人阿喆”账号在内容呈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受欢迎程度不断提升。伴随着账号流量热度的提升,阿喆被各地邀请作经验分享。他到很多地方交流,从不说自己是去做“讲座”,而是说和传统媒体的老师们交流。

他常被问道:“阿喆,你是怎么做到作品既符合评奖标准,又有流量还能获奖的?”他的回答是,我们没有任何一篇稿件是为了获奖而写的,只遵循四个原则——第一,内容是不是大家关心的;第二,内容是否权威、真实;第三,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信息量是否足够;第四,对内容的演绎和表达是否足够真情实感。

阿喆现在已经很少说“我觉得”这三个字了——因为评判内容好坏的标准,从来不是“我觉得”,而是“用户觉得”。只有以用户喜欢的方式传递想表达的内容,才能找到“内容价值”与“用户需求”的最佳契合点。所以,他从不需要刻意判断“内容是否符合账号定位”。他从没给自己的账号设下固定定位,只是一直坚持“做自己、守初心、关注观众”。只要内容是真实的、有价值的、能打动人心的,自然会符合用户偏好。

在聚焦内容深耕时,需要不断平衡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与用户喜爱的网感、实用性。阿喆团队在做所有内容时,都希望给粉丝和用户两点价值:一是更丰富、更权威,且以“阿喆”视角呈现的内容;二是在其他地方听不到、看不到的内容——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哪怕只多一个信息亮点,都能让内容与众不同。

比如,他们曾认真研究平台规则,尝试教大家识别豆角这种常见植物,前后发了四五遍。后来发现,同样的内容,只改前5秒的开头,用更有网感的方式切入,数据就天差地别:之前的开头,播放量只有50万;调整后,播放量冲到600万——内容、时长完全一样,差别只在5秒的开头。

又如,今年七夕,他们同时发了两篇内容。一篇是团队擅长的脱口秀,调侃七夕男女的搞笑矛盾点,但数据远不如去年七夕的几百万播放,这说明平台的算法变了。于是当天发布一小时后,阿喆立刻组织团队开会,赶写了一篇长内容。

这篇内容以“七夕其实不是情人节”为切入点,拆解大家的认知盲区——比如七夕原本是“乞巧节”——以及七夕的历史渊源,厘清了大众对七夕的认知。这条视频的播放量突破800万,而之前的常规脱口秀只有十几万的播放量。这证明:同样的操作,去年有用,今年未必。用户对短视频的需求一直在进阶和提升。

从数据来看,不同平台的特性差异很大。阿喆在运营多平台账号时,会针对不同平台的特性做不同的内容或分发策略调整。

以他最擅长的抖音号和视频号为例:视频号更注重“圈层传播”和“裂变效应”。同样的内容,他在抖音平台取得千万级播放相对容易,但在视频号要做到千万级播放则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

举个例子,做“少吃哪一餐最伤身体”这个话题,他在抖音获得了1000多万播放量,在视频号则有2200万播放量,光转发就有200多万——这就是视频号的特性:用户看到有用的内容会主动转发给家人、朋友,分享到家庭群,转发量一上来,流量自然就涨了。

27649

再如,微博和抖音的推荐逻辑完全不同:微博更注重即时,希望你像发朋友圈一样,哪怕只有三句话的感悟也要及时发布。他经常在微博发“一张图+四五句话”的快评,比如“哎呀,我现在在看阅兵,也在为相关内容做准备”这样的内容能有1万多阅读量;可如果把抖音上播放千万的阅兵内容同步到微博,阅读量却只有6000——这说明平台规则差异极大。

针对不同平台,阿喆的团队会做差异化分发,比如:在生活号和今日头条,以“文字+图片+深度内容”为主;在微博,以记录日常、快速评论为主;在抖音、快手、视频号,以同步分发中短视频为主;在B站、小红书则会承接约稿内容,并根据平台特性改成横屏形式。

“让我收获最多的平台是抖音——这里不仅粉丝数和流量最高,我对它的运营规则也最熟悉,是我内容创作的‘主阵地’。”阿喆说。

“‘背后的努力’才是成绩的底色”

截至2025年5月,“主持人阿喆”抖音账号累计获赞4亿次,代表作《阿喆脱口秀》播放量达13.9亿次。

回头来看,2021年开始做抖音账号,从第一天破10万播放量到现在已有近800万粉丝,阿喆在大家眼中已经是“大V”。但阿喆自己没觉得,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因为他看到还有4000万粉丝的媒体同行,他认为自己还有更高的高峰需要攀越。

“有人喜欢我的作品,不能完全等同于喜欢‘阿喆’这个人——我没法判断多少人是因为喜欢我而点赞,但能确定的是,大家一定会为内容传递的观点和价值买单。未来如果大家因为‘阿喆’这个IP、这个账号而点赞,我肯定会有成就感。”阿喆说。

这些成绩是源自阿喆和编辑团队常年磨合出的默契,是他们共同创作的成果,背后是高强度的付出。CSM调查中,“主持人阿喆”账号的发布量、互动量、融媒体指数稳居前列,这些都是团队没日没夜“卷”出来的。包括4亿点赞的数据——别人可能3天发一篇内容,“主持人阿喆”团队一天发15篇甚至20篇,账号的内容曝光概率是别人的30~60倍,点赞积累自然更高。这就像“用10年活了别人30年的人生”。不过,这4年的付出,他觉得很值得。

他一直提醒自己和团队: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想要比别人更成功、更优秀,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大家看到的只是数字,看不到我们比别人多付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多发布3倍的内容,团队人数也比很多同行多——这些‘背后的努力’才是成绩的底色。”

阿喆坦言,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当连续3年用固定节奏、固定方式甚至固定“套路”做事且已经取得成绩——从0粉丝做到近800万粉丝后,平台的算法突然变了,他们要从1分钟视频转向3~5分钟视频,这相当于从零开始。

怎么解决?学习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阿喆带着团队一次次走出去,向资深评论员、平台相关负责人和他们认为有深度的同类型博主达人请教。组队学习回来后,他们会一遍地开会研讨,一点点拆解问题,找到突破方向。他们不仅关注视频时长的调整,还深入研究新的算法规则,分析用户喜好和需求的变化。团队会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创作方法和策略。

“传统媒体更该‘归零学习’”

当前,省级台融媒主播头部效应明显,超千万粉主播占据大量流量。阿喆作为“大V”之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觉得准确来说,“超千万粉主播占据大量流量”这个逻辑是错的。流量到底跟着谁走?是跟着更优质的内容、更有特色的主播、更遵守平台规则的账号走。

流量本质上代表着“大众喜好”。过去传统媒体在内容创作方面有明显优势,但现在,随着平台的变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制作短视频、长视频的成本降低了,门槛也变低了,很多达人能在平台的红利期进入,积累数据,成为“大V”。

但越是这样,他认为越要清醒,要看清这些高流量博主的内容和传统媒体崇尚的内容有什么区别。虽然不能“唯流量论”,但高流量背后一定有原因——比如一篇真正优质的内容不会只在某一个平台火,而是在抖音、快手、视频号上都能获得流量。如果只在一个平台火,可能是迎合了该平台的规则;但在多平台都火,说明内容既顺应了算法,也打动了观众。

有人觉得“只有博眼球的负面内容才能火”,其实不然。“主持人阿喆”有很多正能量内容,不仅流量好,还获得了官方认可,比如入选中国记协“我的代表作”上榜作品,在中宣部地方好评论评选中取得靠前名次。这证明内容可以既正能量又有流量,既专业权威又精准触达用户。

阿喆认为传统媒体更该“归零学习”。媒体人的优势一是反应迅速,二是信息权威,三是制作专业度高。既然有这三大优势,为什么不结合平台的算法和推流机制去真正了解大众喜爱什么?

“现在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比如大象新闻、新闻姐,还有湖北台的领导和团队给我的支持。现在不是‘能不能赶上’的问题,而是‘不能等’——再等只会错失更多机会。”他说。

“我的答案是守正创新”

2025年是“主持人阿喆”账号运营的第五年,随着平台的算法和推荐机制的变化,以及账号的粉丝量达到一定量级,涨粉的红利期已经过去。阿喆说他当然希望粉丝数能尽快突破800万,甚至达到900万、1000万,但他更清楚必须重新出发。

对标市场上的专业团队,他认为账号的内容需要大幅度提升和升级。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在执行之中,“主持人阿喆”账号正在进行大幅度的优化,从发布频率、内容形式到团队架构都在作全面调整。

面对每天都在不断变化的平台算法,阿喆团队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不管算法、平台如何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永远是“内容为王”。

他们正从1分多钟的短视频向3分钟甚至5分钟的中视频发起挑战,目的是让内容的洞察更深、视野更广、信息量更大。在阿喆看来,短视频的核心逻辑是“浓缩价值”——把10分钟的内容浓缩到1分钟,把3个小时的内容浓缩到10分钟,让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此外,保证信息源的准确度也是关键。以前写一篇1分40秒的内容,一个编辑一天大概能完成3篇;但现在做3分半到5分钟的中视频,一个编辑需要阅读大量资料,还要找选题、核信息源、补充相关的周边与衍生资料,扎扎实实一天只能完成1篇。

他们在发布频次上也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以前阿喆一天可能录制并储备15条视频,最多的一天他甚至录了155条;但现在这种重复性、高频次的发布容易被平台判定违规,所以他们会更精准地筛选内容,现在一天大概发布5条视频。

2025年的变化很大,总结上半年的收获,阿喆有三点收获。一是感谢团队对他的不离不弃,没有他们的支撑,他走不到今天;二是自己实现了从“主持人”到“省级媒体产业老总”,再到“新媒体达人”的成功跨越与转变,虽累犹乐;三是认识到真正向往美好、被瞬间感动打动的人,才是他创作的最大动力。

对于下半年的内容创作,阿喆表示,他将尝试接触更多领域,用更丰富的视角做内容。

说起这场从“传统主持人”到“融媒创业者”的转型之路,于他而言,绝不是简单的“换赛道”。当算法迭代像呼吸一样频繁,当流量迁徙像季风一样无常,媒体人更要自省,到底什么才是融媒时代“不变的根”?

阿喆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创新”。守的是媒体人对“信息真实”的敬畏之心,守的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之责,守的是“三审三校”制度背后的严谨之风。而“创新”,从来是他应对变化的“生长之力”。因为他知道,融媒时代的“网感”不等于“低俗的迎合”,而是“年轻的共鸣”;流量不该是“数字的博弈”,而是“人心的连接”。

未来,阿喆也会在商业变现上持续深耕。2024年他主攻生活服务类内容,最高单场销售额近800万元,为本地生活、本地经济出了一份力。现在,他开始尝试进入电商领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更发现这是一条“用内容服务民生”的新路径。

“有人说‘达人的终点是带货’,我想反问:如果能推荐好产品、拿到低价格,既让用户受益,又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展现媒体人的责任,为什么不做呢?”阿喆说。


原标题:全网粉丝1700万,账号矩阵创收超2000万!“主持人阿喆”分享流量变现密码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