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布于 2025-10-30 04:12
本文发布于 2025-10-30 04:12《衢州日报》复刊四十年了。这家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见证着衢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党报,的确有许多值得讲述的故事。受组织委派,我有幸在2005年至2013年担任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后任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在新闻界干了十多年,虽然这只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阶段,但与其他工作经历一样,是为党的事业发展而努力工作与个人不断经受锻炼而成长的一个过程。在报社工作期间,我内心始终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要做一个有追求的新闻工作者。
带好队伍
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新思潮、新观念和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不断冲击影响着记者编辑笔下的新闻选择、观察角度和价值判断。“新闻与宣传的关系”“采编与经营的关系”等突出问题时不时就怼上门来。当初,各地市报老总有个普遍说法:“队伍不好带”是客观问题,编务、社务、队伍建设、产业发展的繁杂与复杂是现实难题。我到报社工作是“半路出家”,是新闻界新兵。但我深知报社“一把手”的责任,带好这个人才济济、思想活跃的团队,首要职责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报姓党”。
做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是报社的主要任务,作为主题报道一线组织者的总编辑,需要带出一支“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党报队伍。按照这样的要求,报社班子组织重温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它就像明灯一样给了我们方向指引,随即我们将建设学习型报社作为第一推动力,并使之成为全员的共识。在全体班子成员的支持、组织下,改进作风、改进学风、改进文风、理论联系实际,再学马列主义新闻观等教育活动在报社大张旗鼓地开展。报社先后设置了“走转改”“三项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年”等主题活动载体,设立了21个基层社会观察点,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青研班、骨干班、高研班”研学制度,年度新闻论文评选制度、新员工上岗培训、骨干外派交流、全员培训“三级培训”制度等。聘请全国名师开坛的《衢州人文大讲堂》也开讲了,报社的好学风气传遍市内外。学好基本政治理论,活跃新闻实操,全员学理论、比业务的氛围日益增强,在“扩大重大主题报道的影响力、策划活动提高新闻宣传有效性、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力”三方面得到大大提升。
学习型报社建设的推进,成为保持报社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努力的成果也令人欣慰,形成了“恪尽职守、公信亲和、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新时期报人精神;2011年报社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先进集体;实现了办报以来“中国新闻奖”零的突破;《衢州晚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多次获“中国广告业文明单位”“中国报业自办发行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产业经营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2600万元,跃升到2013年的7900万元;员工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
提供舞台
当2009年报社提出“打造四省边际城市一流党报”的目标时,班子成员是有底气的,全体员工是有干劲的。这来源于报社“拥抱时代、媒体融合”的战略定位。
2005年4月我到任时,报业大楼刚刚奠基。在加紧大楼建设的同时,我在思考这不仅是办公条件的改善、技术装备的升级,更是报业转型发展的契机。2006年一年时间,我跑遍了全省十一家地市党报和邻省数家党报,感受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萌动,虚心向兄弟报社学习取经。我还抽时间参加了国家发改委举办的首期文化产业发展培训班的学习。按照“十年不落伍”的标准及时修订报业大楼软硬件升级计划,制定了《数字报业发展规划》,开展了网络技术人才储备、采编人员再培训等与媒体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工作。
2007年5月报业大楼落成,衢州新闻网同时上线运行。这是衢州地区首家综合新闻门户网站,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使衢州新闻网迅速成为衢州市最具影响力的网站。当时统计,仅《三衢论坛》《三衢博客》就拥有有效注册用户6.5万余人,活跃用户2.9万余人;日均页面访问量10.3万余人次;网站世界排名进入6万余位;在全市排名第一,点击量排名第一;在全省同类网站中名列前茅。衢州新闻网的上线,标志着报社形成了《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农家报》《衢州新闻网》“三报一网”的报业格局。同时,“户外多媒体阅报宣传栏”项目投入运行,完善了音视频传播平台体系,实现了“三报一网”新闻信息“点对面、点对点”服务。“三报一网”不仅确保了衢州地区读者全覆盖,也为稳定报业广告经营、开拓多元经营、走集约化发展开创了新路,为组建衢州报业传媒集团打下了良好基础。
“新大楼、新技术、新机制”,是报业融媒体发展的舞台,也成为充分发挥员工聪明才智的大舞台。这样的目标激励是有效的,“人尽其才”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得到了全体员工的欢迎。在组织架构上报社打通了采编、经营、行后的用工界限;在晋升机制上开通了“行政职务和专技职务双通道”;在薪酬体系上推行“同工同酬、改革成果共享”的分配办法,大大调动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热情。2009年再次启动的“员工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用好资源
都说“一把手”最重要的权力是管人管钱。几年的实践让我认识到“权威的新闻信息资源、优秀的人才资源、先进的平台资源是报业发展的动力,用好资源才算用好权力”。破解“资源高度分散、利用效率低下、各自为政严重”的问题,涉及面甚广,条条框框也多,是一项系统改造工程。作为操盘手必须亲力亲为,先寻找问题所在,分析问题症结,调和利益冲突,谋求达成共识,手心手背都是肉,还要不时顶着“乱来”的批评,说时常夜不能寐也不为过。但作为“一把手”还是要有“主心骨”,我坚持主张出台《媒体资源管理办法》。这个办法出台的确不容易,不说前期的调研、沟通、几上几下的修改论证,就说2000来字的管理办法草案最后上会表决,党委会从下午2点一直开到了深夜2点,12个小时的党委会是上任以来开得最长的一次。《媒体资源管理办法》最终表决通过了,这要感谢班子成员抱有共同的报社发展目标、拥有共同维护大局的意识,以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
这个《媒体资源管理办法》在组织架构上作了突破性调整,组建了行业新闻编辑部,主要对应市里的15个重点行业的新闻和经营服务;业务上实行跨媒体一体运行,采编经营共同管理;规范了相关事权界定、成效评估,人员调配打破部门、身份界限,以及实行新的薪酬分配办法。《媒体资源管理办法》的实施,成效是明显的,同行来学习取经的不少,也发现了不少缺憾,但毕竟是报社发展中的一次积极探索。
(作者王建国系浙江江山人,高级编辑职称。1988年7月,杭州大学政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至衢州市委办公室。历任原衢州电大副校长、开化县委组织部部长、开化县委副书记。2005年4月,调衢州日报社,任党委书记、总编辑。2005—2018年任衢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