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 2025-11-06 10:56我是名90后,也是位“老记者”。今年是我入职浙报集团工作十周年,也是在浙报集团温州分社工作满十年。在这个特殊的节点,我常常思考和回顾自己的十年采访路:始终扎根新闻一线,意味着什么?2015年媒体融合正兴,新传类专业毕业的我踏入浙报大院,开始了新闻生涯。作为一名温州人,我扎根温州分社,报道家乡新闻,尝试以年轻视角报道各类选题,走乡入村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在媒体改革浪潮中,我当过新媒体编辑、运营,牵头开展新闻策划,对着镜头拍摄新闻视频,还加入集团“潮声”内容战队锻炼……在总结回顾中,我内心答案也越来越清晰:作为一名省级党报驻地记者,离一线更近,更要深入思考学习,像树一样不断向下扎根、汲取养分,才能持续向上生长。

在现场才有感动,走深走实才能多抓“活鱼”
我在地方分社对接过洞头、泰顺、瓯海三个县(区),对接时间均超过五年,海岛、山区及主城区的采访经历锻炼了我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直在现场让我保持对新闻的热忱。
2小时30分钟、141公里,这是温州市区开往泰顺城区的大巴车路途。2018年起我对接泰顺山区,大巴车是我最熟悉的伙伴,有时候交稿任务急,采访完坐上车就打开电脑写稿,车子一路颠簸驰骋到站,我的新闻稿也完成了。
印象深刻的一篇稿件是《小山村“出山记”》。2021年7月14日,时任浙江省省长的郑栅洁调研泰顺共同富裕工作。了解到该新闻线索后,我尝试寻着足迹探访小山村蜕变新面貌,通过现场描写让读者真实了解小山村的致富故事。通讯报道前期往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列提纲、确定采访对象等,此次报道时间紧、任务重,我便提前来到柳峰乡墩头村,蹲点现场亲身感受变化。傍晚山村炊烟升起,我坐在游客间拉着农家乐老板采访;早晨山村90后民宿主招待游客,我和他对话返乡感受;下午漫步村道间,村民们闲坐在自家改建的民宿前和我聊变化……蹲点的两天内,我采访了七八个村民,记录下他们对乡村发展的感受和期盼,扎实的采访让我迅速下笔,这篇2000多字的文章刊发在《浙江日报》的头版,收获了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高度好评。
在我看来,基层常有新闻,走深走实才能多抓“活鱼”。在现场才有感动,我将亲历现场报道的理念贯穿始终。《浙江日报》亲历版推出以来,我累计采写了25篇报道——泰顺山区道路智慧治理后交通事故数量骤降,我在冬夜凌晨体验交警助理工作,探寻深山“聪明路”奥秘;台风经常“光顾”温州,为搞清楚城市如何科学防汛,我前往乡村水位站、气象站,亲历水文监测、气象监测全过程,在展示我省智慧治理的同时,也记录下基层人员的责任与坚守。
“王记者,你来一起工作,让我们的辛苦付出被看见了。”这是2023年初我跟随温州企业跨省招工时,一位招工专员对我说的话。彼时春节刚过,经济回暖,“用工大市”温州组织企业跨省招工,我随队连夜搭飞机、坐大巴赶赴四川,和招工人员一起发传单、找人才、推介岗位,蹲在招聘会现场吃盒饭,感受招工不易的同时,也见证了疫情后企业用工的新需求、人才市场的新动态。在跨省招工接近尾声时,我写完稿传回报社,《“你只管来,把温州当成第二故乡”》在亲历版整版报道刊出,受到广泛点赞。
多观察勤思考,让新闻报道更深一度
2020年起,温州分社开设《瓯江观察》栏目,旨在围绕中心,聚焦热点,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温州,让读者读懂温州。在分社领导指导下,我撰写了首篇栏目报道——《温州市长亲自到车站为企业接员工,背后三大信号必须读明白》。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我对接卫健线口,在报道日常新闻动态的同时必须思考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当得知市长接员工返温这个热点事件后,我迅速联系多个部门、企业进行采写,以市长接站透露的信号为切入口,给公众解惑的同时发出了省级主流媒体力透纸背的声音。
既通天线又接地气,我认为这是省级媒体驻地记者的制胜法宝,这也要求我们要从全省乃至全国层面出发,思考地方选题的报道角度和意义。《浙江日报》深读版关注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社会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现象、新问题,我累计参与采写了32篇报道:基层腾笼换“医”的故事、探寻温州“官办”家庭服务市场的奥秘、调研温州人口流入流出的问题与思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有深度、有思想的地方新闻稿件,不少获评了浙江新闻奖等荣誉。
以《温州这项民生工程让百万中小学生受益——明眸皓齿,我们来守护》稿件为例,温州市201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首次提出“明眸皓齿”工程,当时全国层面高度重视近视防控工作,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作为指导单位,以温州为试点开展全市近视防控普查,经过一年实践,全市青少年儿童近视率成功下降。以此为切入点,总社和分社紧密合作,如解剖麻雀般开展多角度报道,围绕具体举措、工作进程、经验借鉴等方面,先后采写了头版消息、整版深读等多篇报道,其中一篇作品获得了当年的浙江新闻奖。对于分社来说,此类题材的挖掘需要机遇,若不留心观察,很容易让好题材溜走,基层记者要善于在地方捕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新闻。
2023年,我加入了浙报集团第三期“潮声”战队。相比分社选题的地域局限,集团“潮声”平台聚焦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新闻热点事件,我采写过灵活就业、废布料再生、国产磁悬浮心脏、环境式越剧等选题,这些报道不仅内容新颖、抓人眼球,也因为有深度和内涵收获了高阅读量。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感悟到新闻深度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读者不仅需要获取信息,也需要有观点、有思考的新闻。
进入融媒时代多面角色,挑战与机遇并存
长期在地方开展新闻报道,也让我一直走在融媒改革前沿一线。借助分社与各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共享联盟平台,培养了我的新闻策划和融媒报道能力。
以今年策划的“数说美好生活”为例,2025年温州数据安全发展大会在瓯海区举办,温州分社策划了系列报道。由于长期跑线对活动内容熟悉了解,活动前期我们改变过去大会常规的预热报道形式,选择小切口聚焦“数据产品改变生活”主题,选取了入驻温州数安港的四家数据企业产品——“精美证件照”小程序、生成式智慧病历、无人快递车、“天下有约”数据产品,通过亲历体验拍摄新闻视频,在分社新媒体平台全网发布,引发公众关注的同时也让大家直观了解温州数据安全发展进展。与此同时,我们针对大会本身开展消息、深度、专版报道,接连在《浙江日报》大篇幅见报,收获地方好评的同时,也让这场活动更深入人心。
我们与县级融媒建立紧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内容共同享有、策划共同参与、活动共同开展。县级融媒拥有采、摄、编、播优势,借助省级媒体可以提升报道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利用相互优势开展新闻策划,可以事半功倍。分社与瓯海融媒体中心合作策划了《瓯海产业行》《瓯海走城记》系列报道,邀请地方融媒提供主播、摄制团队,我负责策划选题角度、寻找采访对象。系列报道内容从最开始的瓯海八大传统产业到瓯海八个城市发展典型,形式从最开始的主播约访提升到社会人士与专家对话,整个策划彰显城市变化面貌的同时,也展现了新闻报道价值。
新闻策划力也体现在与泰顺融媒体中心合作的“山城会客厅”报道中。这组策划是分社与泰顺县委宣传部头脑风暴的结果,我们邀请到专家学者大咖,以社科人文角度,把提问权交给读者,三方对话的形式让报道内容由表及里与读者产生连接。在报道生态产业篇章时,我们邀请了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经贸管理学院院长陈国胜,同时把提问权交给当地一位生态企业老板,通过远程连线,对方听到专家解答后打消创业疑虑。这也让我体会到新闻策划的价值和力量。
在现今媒体融合变革下,信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大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人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我们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在我看来“万变不离其宗”——扎实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挖掘新闻、亲历采访、深入思考、融媒策划”的能力。AI技术取代不了真实采写的新闻场景,我们在一线看到的、听到的、所思所悟的内容,始终最具新闻价值。我们对新闻的理解和思考,写下的真知灼见不会被取代;我们在现场拍摄记录、切身体会并且传达给读者的感受不会被取代。
作为省级党报记者,我深知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我也会抱着这样的心态,怀揣着对新闻的热爱,带着干劲、闯劲和韧劲,走向下一个十年。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去现场,亲身体验才真实:常常跑一线,与群众多交流,把自己摆进去,新闻感受才真实。热乎的新闻现场,是新闻人的练兵场,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年轻记者能快速成长。
多琢磨,接地气还要通天线:常年报道地方新闻,容易陷入“信息茧房”,要时常跳开本地,从更大格局和视野思考问题。新闻人既要“接地气”也要“通天线”,洞悉新闻背后的讯息,让自身有更多收获。
新方式,让新闻可感可知:融媒时代,别总按老套路写稿,年轻记者要善于使用新媒体“武器”,学习拿起话筒、面对镜头,也要善于与县级融媒合作,共同琢磨好选题、好策划,让新闻报道传得更远。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