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 2025-11-06 20:1611月6日,中国记协举办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为获奖者代表颁奖。新京报调查记者韩福涛代表“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报道团队领奖时发表感言:
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得到广泛认可,在我看来离不开它对公共利益的捍卫,这是它能走多远走多高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让大家认识到新闻报道的价值,尤其是调查报道的价值。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中国新闻奖历来高度关注的报道类别。“罐车运输乱象调查”通过揭露罐车混运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展现了调查记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与社会影响力,同时高度契合了“事实准确充分,报道客观全面,富有建设性,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的参评标准。
一起来看看这篇报道为何能获舆论监督报道一等奖>>《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
一、扎实专业的调查
《罐车运输乱象调查》的成功,首先建立在记者扎实专业的调查方法之上。
为深入调查罐车运输乱象,记者历时30余天,以车为家,全程跟访多辆油罐车,足迹遍及京、津、冀、苏、豫等省市,奔波8000余公里,获取大量第一手影像资料。深度访谈数十位油罐车司机、食用油生产企业内部人员,形成涵盖运输、生产环节的全链条实证记录,发现散装食用油运输过程中的监管漏洞,存在极易造成食用油受污染并引发食安问题的巨大风险。
记者采集到的第一手影像与文字证据,奠定了报道可信度的基础。
5月16日,一辆车牌号为冀E**65Z的罐车从宁东煤制油厂区出发,两天之后到达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河北省秦皇岛市。这辆罐车开进郊区的一处小院,一个多小时后开了出来。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这辆罐车并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在附近的马路边停了下来,司机也打开车门在车内休息。
之后,新京报记者一直在附近观察这辆罐车的动向。5月20日下午,这辆罐车重新发动,在傍晚时分行驶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开进了一家粮油公司所属的停车场,据门卫介绍,该停车场隶属于汇福粮油集团,在这里停放的罐车都是准备进厂运输食用油的。
第二天上午十点,这辆罐车顺利驶入了汇福粮油集团的生产厂区。直到此时,自从卸完煤制油后这辆罐车都没有去洗罐。一个小时后,这辆罐车满载货物从厂区驶出。厂区门卫留存的运输单据显示,这辆罐车进厂装载的货物是一级豆油,货物净重为31.86吨。
二、多方信源印证
报道不仅依赖现场观察,还通过与司机、食用油厂家员工等多个信源的深入交流,揭示了混运行为背后的经济动机及行业潜规则的普遍性。这种来自行业内部的反复印证,构建了坚实的证据链,避免了单一信源的片面性,使报道的立场更为客观、中立,结论也更具说服力。
司机:新京报记者假借咨询行情与司机攀谈,司机透露,他此次从宁夏到秦皇岛运送的正是煤制油,刚在小院里卸完货,“这边要煤制油是用来烧火,当作厨房燃料用的。”这位司机告诉记者,这辆罐车隶属于一个车队,他是专职司机,车队另外还有十几辆罐车,这次卸完煤制油后还未接到新的运输任务,就先停在路边休息,“一般都要在卸货地附近配货,不能空车跑回去。”
邱健(化名)是一名从业十余年的罐车司机,他告诉记者,如果卸完煤制油不洗罐的话,通常罐内会残留几千克到十几千克不等的煤制油,“洗罐的话一般都要用碱水,洗完再高温蒸罐这样才能洗得相对很干净,如果只是普通的水洗也会有一些残留。”邱健说,多数情况下,残留的煤制油会与食用油相混,“像煤制油中的白油液蜡,本身是无色的,颜色比较透明,也不容易看出来。”
食用油厂家:今年6月初,新京报记者以运输食用油的名义致电汇福粮油集团,一名工作人员称他们不要求食用油专用罐车,只要求罐车前三次所运的货物也为食用油,“罐体需要保持干净整洁,工人在装油前会验罐。”
记者同样致电了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一名销售经理表示原则上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罐车,但随后他补充说,罐体只要有“食用油专用”字样就行,“其实我们也不验罐,是不是食用油专用罐车我们也没办法去分辨。”他强调,销售食用油的合同里约定的都是买家自提,罐车也是由买家雇来,食用油装上车之后,其品质他们不负责。
业内人士:一名食用油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食用油在出厂时并不都是常见的小包装,还有许多是以散油的形式往外销售,“有些设在港口附近的食用油厂家,不做终端零售,他们会把食用油卖给其他厂家,由其他厂家灌装成小包装对外销售,也会有一些食品企业采购散装食用油作为原料。”
三、叙事策略巧妙
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不仅需要揭示问题,还需要以恰当的表达方式吸引读者、引发共鸣。报道开篇即以场景化的描述将读者带入调查现场,瞬间激发了读者的不安全感与追问意识——
5月21日上午十点,一辆罐车缓缓驶入河北燕郊一家粮油公司。一个小时后,这辆罐车满载三十多吨大豆油驶出厂区。
鲜为人知的是,这辆满载食用大豆油的罐车,三天前刚将一车煤制油从宁夏运到河北秦皇岛,卸完后并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
报道中精确提到了涉事罐车的运输时间、载货重量、运费变化、洗罐成本等具体数据。这些数字不仅增强了可信度,也让行业潜规则变得可衡量、可感知。与此同时,记者还专门解释了煤制油的性质、罐车分类(危化品与普货)等专业知识,降低了公众的理解门槛。
“以前运食用油的罐车一般空车返回,以天津到西安为例,最早单程运费报价都在每吨400元以上,现在降到200元左右。”一名罐车司机告诉记者,由于近两年罐车增多,竞争加剧,罐车运输价格也降了不少,这就逼迫许多罐车不得不在返程时想办法配货。
许多罐车为了节省成本,甚至连罐体都不清洗。“单次洗罐的成本少则三五百,多则八九百。”一名罐车司机透露,由于普货罐车经常换货运输,每次洗罐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许多罐车在换货运输时,选择能省则省。
报道从个案切入,逐步拓展至对整个罐车运输产业链及监管漏洞的分析。记者援引《GB/T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属性,点出标准执行乏力与厂家验罐流于形式的深层症结。
同时专访了食安领域权威学者、粮油生产工艺专家、交通运输物流专家以及推荐性国家标准起草组成员,从政策规范、技术标准、行业实操等多维度校验,并同步收集建设性意见。
这种由表及里的结构安排,引导读者从单一事件走向系统性思考,并最终形成兼具新闻价值与专业深度的报道。
四、社会效果与监督实效
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特别强调“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这篇报道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突出,实现了从“揭示问题”到“推动治理”的跨越。
2024年7月2日稿件发布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三大央媒和各地方媒体转载跟进,配发评论,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等各种新闻热榜,罐车运输乱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三大短视频平台总播放量超8000万,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近3亿。
7月9日,国务院食安办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问题。8月26日,国务院联合调查认定,罐车混运食用植物油事件性质极其恶劣,是典型的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针对报道披露的问题,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卫生要求》。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建立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确保专车专用。
这表明报道不仅完成了“揭示问题”的初始使命,更成为了启动行政和司法程序、推动行业自律、唤醒公众监督意识的关键催化,切实推动了公共治理的改善,彰显了调查性新闻在当下的巨大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殷陆君:该篇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反响,充分证明了新闻报道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启示我们,新闻工作者只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就能寻找到合适的报道切入点和有效的新闻聚焦点。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人民生活质量的痛点、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聚合为新闻报道的聚焦点,化合为社会新闻的切入点,就有做好新闻、提高传播力的基础。这篇报道证据详实,结构严谨,帮助有关部门完善了油罐车运输行业管理的制度漏洞、填补了监管盲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彰显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坚强力量。
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这是一篇经过长时间、大范围、艰苦深入的采访,取得大量第一手证据,在事实充分完整的基础上,精心制作的舆论监督报道。新京报敢于抓住食品安全这个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倾力治理的重大民生议题,锲而不舍追寻线索,证据确凿地揭示出油罐车运输的行业乱象,直接推动了有关问题得到解决。国务院有关部门经过全面调查,对相关企业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制定了《食物植物油散装运输卫生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责任和担当,具有指标性意义。
中国新闻奖推荐理由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这篇经过长时间、大范围、艰苦深入的调查报道,正是抓住了食品安全这个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党和国家倾力治理的重大民生议题,证据确凿地揭示出油罐车运输的行业乱象和风险隐患。报道直接推动了相关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国务院食安办成立的调查组经过全面调查,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还出台了相关国家标准和法规。
报道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证据翔实,结构严谨,彰显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展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坚强力量。(中国记协)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35届中国新闻奖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