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台7件作品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

本文发布于 2025-11-05 12:57
来源:川台66号发布(公众号)   

11月5日,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各级各类媒体的377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74件、二等奖113件、三等奖186件。

四川共有19件作品获奖,为历年获奖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四川广播电视台7件作品榜上有名,包含2件二等奖作品、5件三等奖作品。

一、消息二等奖《全国首次!现场拍到两只放归大熊猫“谈恋爱”》

作品简介:2024年9月2日下午,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县管护总站传来消息,经过数月的DNA检测,确认了2024年3月两名巡护员在公益海区域拍摄到的两只求偶大熊猫,是放归的“淘淘”和“华妍”,这也意味着管护总站首次现场拍到两只放归大熊猫相互求偶行为。

得到消息,记者展开更进一步的采访。位于石棉的小相岭栗子坪,是全国三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地之一,我国12只放归的圈养大熊猫里有8只就在这里“重返森林”,那么这个“首次拍到”会不会是全国首次?通过向管护总站采访求证,记者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同时,多路记者还在雅安石棉、成都两地展开进一步采访,通过多个视角延展了新闻内涵,全面展现了这一新闻的看点、价值、意义所在。

二、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邮票上的“天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特别节目》

作品简介:砥砺大道国运兴!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同年的8月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纪念日。为此,记者多次走进川藏线,通过新中国第一套公路建设特种邮票《康藏、青藏公路》,以小见大挖掘“两路”精神的源头和时代内涵,揭示跨越式发展背后的“精神密码”。

作品采用新闻纪实加文艺表达,巧妙地把博物馆讲解员与一路寻访的记者双线编织在一起,在丰富的声音场景中展现了十八军将士艰苦的筑路史、70年前“两路”建成通车的盛大场景,表达了川藏线邮车司机其美多吉、桥梁设计师牟廷敏的质朴心声,为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新闻直播三等奖《熊猫家园》融媒体直播

作品简介:2024年我国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交流保护合作,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川广播电视台基于此策划推出该节目,并派出多路记者分赴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获取一手珍贵素材,充分凝聚各国“猫粉”的热情、友情,陪伴网友共同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节目还联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域内甘肃、陕西广电记者,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密林寻踪,感受生物多样性。采用AIGC、AR等最新技术,打造“沉浸式”直播间,国内首个虚拟熊猫数字主播亮相户外,全程陪伴观众和网友直播。邀请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嘉宾聚焦大熊猫繁育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栖息地保护修复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与观众网友实时互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四、新闻访谈三等奖《我在非洲种水稻》

作品简介:2024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他宣布,中非将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其中就包括兴农惠民伙伴行动。

立足时代背景,抢抓重大时机,从一粒杂交水稻见证中非合作、撒播中国之道的故事切入,四川广播电视台于峰会瞩目时刻,推出该期新闻访谈。本期访谈的人物主角是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援非十余年的水稻专家杨华德,以及他的爱人杨菊芬。作品通过饱含真情的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精要典型的数据等,让听众和网友深深理解年已60岁的杨华德为何又一次选择赴布隆迪耕耘“水稻梦”,深深共情从“中国稻香天下”到“中国道行天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情实境。

在精心策划广播访谈的同时,采访团队瞄准新媒体传播互动,拓展“两微一端”传播场域,后续在9月22日杨华德生日当天,通过四川观察微博、客户端和四川新闻广播公众号推出“庆丰收活动有啥‘玩法’,感动中国人物杨华德发来vlog”新媒体产品。网友们说“杨华德在非洲展现了中国专家的担当”,希望杨华德“生日愿望成真,让布隆迪成为非洲水稻科技的领航者”。

作品访谈深入,逻辑流畅,情绪饱满,细节动人,既展示出杨华德坚守初心、矢志梦想的情怀与魅力,又诠释了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造高产“奇迹”背后的“中国式经验”,更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了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跨越山海,在非洲人民的心间温暖落地。

五、系列报道三等奖《成都多人跳水砸窗搭人链救人》

作品简介:2024年6月13日,成都郫都区安靖镇一辆白色小轿车,在湍急的河水中漂流而下,两名男子冒险下水爬到车上,用石头将车后挡风玻璃击碎,成功救出司机。见三人上岸有困难,多位群众搭成“人链”,最终将人全部营救上岸。

事情发生在2024年6月13日20点,四川观察抖音号在23点即全网独家首发,此后引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跟进报道;6月14日,四川观察继续跟进,采访到当时跳水砸窗的焦大银和王益辉;并于6月20日寻找到“搭人链”救人的最后一位英雄陈华亮。相关专辑在抖音播放量超4000万,点赞超50万;在微信视频号播放量超1500万,点赞超25万;人民日报转发相关短视频,点赞超400万。6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四川观察首发视频,点赞“成都跳河砸窗搭人链救人事件”,并配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六、新闻专题三等奖《大凉山里的国际“高定”》

作品简介:作品聚焦凉山绣娘阿西巫之莫携手国际品牌芬迪推出一款售价为18.8万元的高端定制彝族元素手袋。采访团队历时8个月,跨越四川大凉山、北京、深圳、香港以及高校课堂,全景记录彝绣从深山手工艺创新发展为国际时尚符号的历程。

主人公阿西巫之莫自幼传承彝绣技艺,后与国际品牌芬迪合作,将民族元素融入高端定制;成立合作社培训5300余人,联合京东母婴开发“妈妈包”产品,带动1700余人居家就业,推动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

通过绣娘个体奋斗、企业合作产业化探索、非遗教育创新等多重维度拍摄记录,借绣娘、文化类短视频博主、全球顶级设计师、高校专家的多元视角,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碰撞与共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全球影响力。

七、系列报道三等奖《长征的力量》

作品简介: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江西广播电视台牵头,长征沿线包括四川新闻广播等15家省级新闻广播、赣州台、于都台联合推出系列报道《长征的力量》。作品共15篇,以“历史为经、现实为纬”,精心选取“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于都河上的五座桥梁、“半条被子”续写的鱼水新篇、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等一个个可感知、可触摸地体现长征精神的故事,将抽象的“长征力量”化作可触摸的时代印记。其中,四川篇章以甘孜州泸定县的泸定桥及岚安乡为切入点,通过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展示红色文化是如何在四川热土代代相传,焕新赋能地方发展。这场跨区域、跨媒体、跨时空的联合报道是感悟长征力量、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时代应答,也深刻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引领。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35届中国新闻奖


原标题:喜报!四川广播电视台7件作品荣获第35届中国新闻奖!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