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新闻记者节献词: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本文发布于 2025-11-07 11:27
来源:正观新闻(客户端)   

在风浪中站稳脚跟 ——写在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正观新闻编辑部

今日立冬,霜华满天。在这冷与暖相拥最浓的日子里,第26个中国记者节如约将至。

回望来路,我们从一个如《百年孤独》里“遥远的下午”那般永恒的瞬间出发,共同走进了新闻这片广阔的天地。

有人说,记者头顶有光环——言谈有物,洞察锋芒,仿佛永远与热点事件并肩。却少有人见,那些版式清整的推文里,浸透着的泥泞与汗水;那些精准有力的文字下,是无数个凌晨未歇的键盘敲击声。

然而,时代的风口翻得太快。岁月的浪潮不仅带来了技术的馈赠,也冲刷出坚硬的礁石。

自媒体抢占流量先机,AI算法生成海量内容,媒体的节奏似乎显得有些迟滞。于是,质疑声随之而来:“记者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答案,藏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的采访里,藏在每一篇带着呼吸的报道中。技术能堆砌文字,却堆不出泥土沾在裤脚上的烟火气;算法能抓取热点,却抓不住采访对象那句“谢谢你愿意听我说”的分量;AI能模仿情感,却模仿不了新闻人直面真相时灵魂深处最本真的战栗与共鸣。

敢于发问、敢于怀疑、敢于核实,是记者这个职业不可动摇的灵魂。

当公共事件被情绪裹挟,当舆论场被碎片信息撕裂,我们要缝合现实的裂痕,让不同立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让公众在复杂的现实中看清真相、看见多元。

所以,记者节不该只赞勇敢、赞坚守、赞理想,更该去展望与反思。

28179

当流量成为圭臬,算法定义价值,新闻的根基正遭遇无声地侵蚀。真正的危险,从不是外界的质疑,而是新闻人自己放弃了追问的本能,暗淡了对事实的敬畏。

此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向内求索:是否还保有推开表象的勇气,是否还存有触及本质的耐性?

当人人皆可发声时,最可贵的,便是那些愿意慢下来核实、花心力求证的身影。新闻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而是为时代存档的永恒底稿;记者也从来不是被神化的英雄,只是执意为真相留痕的凡人。

这份择“慢”而行的坚守,恰是对事实最深沉的回响,是新闻在洪流中得以站稳的根基。

行业虽遇挑战,但权威从未被撼动。

从青藏高原之巅关于生态红线的追问,到预制菜风波中对民生关切的回应,主流媒体的声音始终铿锵,掷地有响。

正观新闻的新一代记者们,也正在以青春的视角与创新的表达,书写这个时代的新新闻主义。

我们追踪热点,更追问本质;呈现现象,更揭示真相。用视频定格城市烟火,用直播传递现场脉动,借镜头书写人间百态。让新闻,更生动,也更贴近。

这条路从不平坦,误解与压力是常态,但我们始终以笔为刃、以镜为眼、以心为尺,镌刻时代的每一道纹理。

也因此,记者的使命,愈发清晰:在众声喧哗中澄明真相,在万象纷杂中过滤虚妄——永不休止地发问,永不满足地成长。

记者这份职业,馈赠我们的,是如履薄冰的敬畏,是抽丝剥茧的执着,是洞明世事的清醒,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它更赐我们一颗为真相躁动、因不平愤慨、向未知奔赴的赤子之心。

热血未凉,青春不散;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我们居中、守正、观天下,愿与每一位同行者携手,乘时代的长风,破前路的巨浪,在坚守中等候春来,在耕耘中静待花开。(执笔:任思凝)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流媒体献词合集


阅读量:1618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