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记者节献词:新闻的在场感,亦是职业的荣耀感

本文发布于 2025-11-08 08:04
来源:新黄河(客户端)   

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我们再次互道一声:节日快乐。

机构媒体每年的记者节献词,都是一次与自我履职的心灵对话。尽管也有人批评:“此刻,我们被一篇篇慷慨激昂的献词所打动,充满鸡血,明天,却又回归于平庸,继续重复着已有的报道框架而不自知。”但是,自我鼓励与承受批评历来都是成长必经的磨砺,既不需要妄自菲薄,亦不需要自命不凡。

因此,在这个充满仪式感的日子里,自我的心灵对话,既需要在浮华的朋友圈里炫耀,更需要拷问自我并自省:我们为何而出发?我们又将奔赴向何方?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征鼓响彻行云,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量正在重塑媒介生态,媒体人再次面临着时代变局带来的冲击与考验。如今,一篇通讯文体只需要几秒钟就能在AI行云流水的代码间展现,“学新闻就被打晕”的调侃还未远去,新技术冲击带来的叩问却已迫在眉睫,记者还需要存在吗?

我们的回答坚定而清晰:越是如此,越需要。

答案,始终写在“在场”这两个字里。

在沸沸扬扬的“K1373次列车旅客砸窗事件”中,新黄河第一时间发出理性的质疑之声,“车窗易补,人心难补。铁路部门当以此为鉴”;针对短视频平台网红医生“擦边科普”,以及网红直播以虚构剧情演绎“围猎”老年人等乱象,新黄河记者持续跟进,以舆论监督之力引起平台与社会重视;针对阳澄湖大闸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新黄河调查组重磅推出阳澄湖大闸蟹系列调查,多角度呈现阳澄湖大闸蟹这一地理农产品的行业现状。

只有在现场,我们才不迷惘。新黄河客户端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以生产优质原创内容作为核心定位,发力有思想的观点,生产有深度的原创,传播有价值的思想。我们从未失去对新闻现场的敬畏,我们习惯于在新闻现场与事件中追问人性,纪录个体命运,传播社会共情。

只有在现场,我们才有力量。记者的力量并非天然塑造,记者的力量源自于他能否在碎片化与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中,心无旁骛地打捞真相、凝聚共识、领风气之先,发思想之声。力量来自笔尖下与镜头中,记录普通人的个体悲欢,打捞被沉默的事实真相。我们努力在平和克制的叙事下求真求知,在一遍遍的列提纲、提问题的逻辑中梳理事实。

代码无法触及的现场,总有人愿意前往;算法无法计算的距离,总有人愿意去丈量,那些游走在精美对仗与标准答案之外的,难以言说人的境遇、幸福、痛苦,它不完美却真实,它需要的是记者的感知,记者的奔赴,记者的追问,而非冰冷机器。

好记者从不担心被取代,因为AI越是精巧便捷,越是彰显赤诚勇敢的独一无二。

始终在场,始终不失语、不妄语,努力做公共对话的引线,“记者”二字的分量就在于此。

除此之外,再无捷径。

马尔克斯曾说,新闻是永无宁日的职业,一日发稿,一切归零,又要满怀热情地投入下一分钟。

在这样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快乐地“永无宁日”:唯有从人出发,再奔向人,这份勇敢与热忱才不算被辜负;唯有从人出发,再奔向人,我们才能坦然地面对后来者说:在那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我没有袖手旁观。

热爱可抵岁月长。

我们,在场。

28194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流媒体献词合集


阅读量:6554
原标题:新闻的在场感,亦是职业的荣耀感 | 新黄河记者节献词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