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 2025-11-08 07:32今天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年轻学子常问:现在当记者的意义是什么?讨论这个话题,对记者的质疑并不鲜见,“新闻学魅力时刻”甚至成了一个网络热梗。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似乎空前发达,但信息的质量、深度与公信力,却在流量中经受考验。
众声喧哗中,一直有一群人担负着“提问”的职责,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这或许正是记者在这个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感知时代脉搏,保持敏锐与思考,在记录中见证历史,推动社会进步。
这是一个最不缺信息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缺信息的时代——缺的是全面、深刻、真实的信息。刷一下手机,成千上万条资讯扑面而来;热点、热搜、热榜,24小时不停刷新。我们知道的“事实”越来越多,但我们离真相的距离,却未必越来越近。在碎片化的世界中,是记者们将碎片拼成完整的图景。回想那些真正影响公众认知的报道,哪一篇不是如此?不是忙着输出观点,不是急于道德评判,而是以冷静姿态走进现场、用关键提问驱散迷雾。
没有什么比抵达现场更接近真相。在这个连采访都能通过线上完成的时代,真正的记者依然坚信:新闻在路上,真相在脚下。他们继承范长江“把脚扎进泥土”的精神,深入基层一线,倾听人民心声。田间地头的交谈、工厂车间的探访、社区街巷的走访——这些沾满泥土的采访,正是记者获取第一手素材、感知时代温度的最佳途径。
记者证,不只是一张采访通行证,更是一份“社会契约”。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每一篇可溯源、负责任的报道之上。在热传的网帖下,总能看到大量网友主动@主流媒体求证核实。这份信任,是无数新闻工作者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换来的,更是他们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换来的,这也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财富。记者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要准确传递事实,更要做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今天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奇特的信息环境:一些人在表态,一些人在“吃瓜”。答案过剩,问题不足。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中,某些危言耸听的“断言”往往更容易获得扩散。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当下,记者更需要守护“提问”的价值。
最快的判断也许离真相最远,最响亮的掌声未必就真实。大量奋斗在一线的媒体同仁,面对热点事件依然保持客观理性,执着追问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在永无休止的热点转换中,依然坚持关注和记录那些冷门却值得被看见的人和事。
今天我们庆祝记者节,除了祝福与致敬,更想让公众相信: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一群专业、敬业的新闻工作者,在喧嚣中保持冷静、保持思考、保持理性,守护着“提问”的本能,为时代画像,为人民放歌。
正因如此,记者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融入生命的人格特质。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律师、作家、新媒体达人等,都有过当记者的经历。那些曾在新闻一线磨砺过的人,无论后来走向何方,骨子里都保留着记者的天性:永远保持好奇,习惯质疑,执着求证。这份职业馈赠他们的,不仅是提问的技巧,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
在一个许多工作都难以真正回答“意义”的时代,新闻工作或许能给出更具体的答案:记录时代,讴歌人民,赓续文脉,服务大众。这种与公共利益紧密相连的使命感,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做媒体很难”“当记者很穷”……尽管如此,依然有众多怀揣新闻理想的人前赴后继投身这个行业。他们清楚地知道,记者这份职业意味着熬夜赶稿、奔波劳顿、作息不定,甚至可能面对人身安全的威胁。
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因为总有问题需要被提出,总有进步需要被记录,总有中国故事值得被讲述……面对社会关切,他们深入调研,以专业视角解读政策内涵;面对时代变迁,他们敏锐洞察,用生动笔触描绘发展图景;面对不公平现象,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这很正常”,而是“总得有人推动改变”。这份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使命感,正是新闻事业最宝贵、最滚烫的精神血脉。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值此记者节,谨向所有立于时代潮头为人民放歌、在众声喧哗中冷静提问的新闻工作者致敬!致敬对经济社会发展图景万千气象的捕捉和提炼,致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致敬对真相永不满足的渴求,致敬喧嚣中依然保持理性的坚韧,致敬在一次次追问与深潜中对真相的逼近,致敬对火热生活中奋斗者建设者的工笔描绘。
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洪流中,愿记者的提问永远切中社会关切,永远贴近民生冷暖,也愿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温暖的回应。
“记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对于习惯将提问当成职责使命的记者而言,这个问题,其实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流媒体献词合集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