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记者节献词:AI时代,如何做个好记者?

本文发布于 2025-11-08 10:07
来源:重庆瞭望(公众号)   

第26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

在被AI(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的传媒生态下,记者要面临效率与温度的角力、速度与深度的博弈。如今,AI能以每秒千字的速度生成新闻稿,数据算法能精准预测用户阅读偏好,但“记者”二字承载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身份,更是不可替代的专业价值。
每个时代赠予记者的,既有溢美之音,也有批评之词,亦有质疑之声。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追问:AI时代,记者当如何前行?

好记者,要在烟火人声里倾听时代心跳。

好新闻在哪里?每位新闻从业者都在孜孜以求地探寻答案。坐在办公室很难找到直抵人心的选题,百来字的通稿中鲜有生动细腻的故事。唯有一直在路上、一直在现场,扎根烟火气息、倾听群众声音,新闻方能有经得起时间淬炼的公信力、承载时代记忆的厚重感。

有人问,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快速迭代的当下,记者还有必要深入基层、脚沾泥土吗?然而,技术能获取信息,却无法捕捉细节的纹理;算法能推算趋势,却无法预判事实的走向。不到现场,你看不到基层群众实际的难处,触摸不到老乡们真实的悲喜。这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现场感”,才是新闻最珍贵的“资产”。

因为有记者在现场,我们得以见证前不久中美元首在韩国釜山会晤,镜头定格下历史性握手的瞬间;我们得以在9月3日这一天,目睹阅兵现场威武之师的“钢铁洪流”;我们得以在2022年重庆山火的扑救中,触摸到“逆行”二字最鲜活的形状……

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珍惜每次抵达现场的机会,珍惜抵近事实与真相的机会,是一名记者对新闻最虔诚的“朝圣”,也是这份职业的魅力所在。

好记者,尽管征途漫漫,内心依旧滚烫。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众声喧哗、泥沙俱下,我们享受信息便捷带来的红利,也时常被各类谣言、虚假新闻、流量泡沫所困扰。近日,自媒体账号“宋雨霏”因发布“悬赏寻找救命恩人”系列虚假视频,6名涉事人员被依法处理。真相浮出水面时,舆论哗然。

无论外界如何施压、技术如何迭代、时代如何变迁,一名优秀的记者,面对遥远的征途,内心依旧滚烫:听得懂人心未说的隐忧,看得清繁华背后的沉疴;在利益纠葛中能守护未泯的正义,在众声喧哗中能捕捉微弱的声音。

现实中,面对重大公共事件与舆论迷雾,总有记者挺身而出:看到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乱象,他们深入暗访,用镜头记录运输链上的漏洞;面对“胖猫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他们用扎实采访还原事件全貌,不刻意回避争议焦点,也不故意放大极端情绪。

他们明白,比起“10万+”的喧嚣,记者应该追求“有人听”的真诚、“有人懂”的共鸣、“有人信”的交心,应该在每一次采访中注入对人生的体察、对生命的敬畏。

好记者,让每个“问号”成为照亮前进之路的火炬。

AI时代,信息生成门槛骤降。无论是否具备记者身份,人们借助工具都能快速整合文字、拼贴观点。但工具的“思考”终究停留在数据缝合层面,难以超越人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洞察。

我们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而提升记者的“脑力”,需要增强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在变化多端的事态中把握规律的能力,需要“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步”,以求为受众提供超越碎片化信息的深度认知、超脱“信息茧房”的批判视角,以及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决策智慧。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到,“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增强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实现这些目标,新闻从业者还要对自身、对行业、对未来进行深度思考:观点如何跳出“陈词滥调”的窠臼,作品如何打破“信息拼盘”的局限,传播如何实现“精准滴灌”的效果……

AI发展的浪潮浩浩荡荡,唯有在“人机共舞”中坚守独立思考,多问几个“问号”,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守住新闻的价值和灵魂。

好记者,能在技术变革中依然捍卫新闻理想。

如今,传统新闻行业生存空间正遭遇挤压,这成为不少记者感受最深切的职业困境。很多时候,记者花费数日调研、数易其稿完成的深度报道,还不及一些自媒体随便几个“震惊体”标题、AI“拼凑”的图片视频吸引流量。

在一些变味的KPI考核体系下,部分记者开始“剑走偏锋”:刻意放大情绪化表达,以模糊表述替代现场采访,甚至编造不实细节制造冲突性叙事。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消解了新闻的专业性,更侵蚀着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基石。

一名合格的记者,当然不会盲目排斥技术,但更不会被算法裹挟。既善用数据工具挖掘事实,以AI辅助提升效率,又始终坚守报道事实,引导舆论的初心使命,秉持为民发声的底色情怀,更会朝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方向破局突围。

因此,未来的新闻行业,可能会是这样:让AI处理数据,让人来定义意义;让算法提高效率,让记者守护温度。正如中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所讲,“永远立于大众立场”,不管技术的浪潮如何奔涌向前,好记者永远是那个站在潮头坚守初心,为党立言、为人民发声的守望者。

知名媒体人白岩松曾说,尊重期待是一个新闻人永远要思考的事。对于新闻行业,我们期待技术突破边界,期待受众共鸣共情,期待时代浪潮激荡,更期待实现自我超越。

做个好记者,这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承诺。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愿每一位走在新闻路上的同仁,能始终相信新闻的力量、相信正义的力量、相信时代的力量,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向着人性温暖的方向,向着文明进步的方向,笔直前行。

本文章隶属于专题: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流媒体献词合集


原标题:AI时代,如何做个好记者?
推荐阅读
版权声明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