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布于 2025-11-18 23:36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捷报频传。
在缪斯创意大奖、美国“信号奖”、中国-欧盟电影节奖项等刚刚公布结果的国际大奖中,总台CGTN连获18大奖项;另有15个CGTN作品获亚洲电视大奖提名,榜单将于12月揭晓……
细数2025年度CGTN在国际大奖中的表现,获奖成绩可谓亮眼。
数量多:前10个月累计获奖157项,这一数字接近去年总数的两倍;且多个奖项获奖数量超越BBC、Sky News、NBC、ABC、CBS等其他国际主流媒体。
范围广:获奖项目覆盖纪录片、电视节目、数字创意、播客等多个领域,从“美国电视界奥斯卡”泰利奖,到数字创意领域的W3大奖,再到播客领域新兴奖项美国“信号奖”……总台CGTN的名字频频闪耀奖牌榜。
更有几项数据值得留意:在由美国本土发起的国际奖项中,总台CGTN的表现比肩西方主流媒体——以第46届美国泰利奖为例,CGTN的获奖数量在众多参评媒体中位列第二,远超绝大多数美西方国际主流媒体;在2025年美国W3数字创意大奖的评选中,CGTN的获奖数量也远超派拉蒙电影制片公司、亚马逊公司等国际传媒巨头。
国际嘉奖纷至沓来令人欣喜,更让人振奋的是,透过一座座奖杯,我们看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正引来越来越高的世界关注,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当我们仔细品鉴这些CGTN获奖佳作,能从中找到何种“传播之道”,发掘出什么样的“通心之术”?
叩开世界“心门” 一个好故事足矣
国际传播,归根究底是“讲故事”的艺术。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让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婚礼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对于山西高平的张泽杲一家来说,祖孙三代的婚礼是这样的:奶奶结婚的年代,能拿出一锅大米饭招待亲友就已是“最大的体面”;妈妈结婚的九十年代,一身最新潮的西式婚纱引来了全村人的围观;而到了张泽杲这里,她梦中的婚礼长着“中式模样”,凤冠霞帔、龙凤花烛……
古朴的传统宅院内炮仗声声,一旁观礼的主持人Gas忍不住湿润了眼眶……作为印度裔的新加坡人,这场东方婚礼所勾连的家庭记忆、身份认同问题,都牵动了她的心。

这是纪录片《澎湃中国》中的一个小片段,也凝聚着CGTN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心得。比如,谁来讲?
如今的国际传播案例中,“外眼看中国”的模式并不少见,关键在于如何取其“形”更得其“神”,“他们不能仅仅是故事的旁观者,更要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澎湃中国》的选择是,把一位东方文化背景的女主持人请进了中式婚礼现场,再将一位酷爱超跑的男主持人塞进了中国新能源跑车——“他者”与“自我”的奇妙化学反应,就此发生。
讲故事,就是像这样灵活处理着一组组看似矛盾的概念。比如“小”和“大”,要讲美国移民问题,《荆棘北上》将镜头对准了整个美洲大陆泛美公路上的唯一断点,从一个点,看一个面;比如“静”和“动”,要讲中国建造的神奇工艺,《智慧建造》用镜头打起了比方,“为桥梁戴牙套正畸”“在江水上荡秋千”,静态的建筑工程由此有了生动的来时故事……
这一部部CGTN国际大奖金奖作品证明:把一个人、一个点的故事讲透了,理解和亲近自然而然就来了。
用“在场”回应“硬核”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洪流,“在场”成为了还原真相、构建共识不可或缺的锚点。在人类的矛盾与困境面前,CGTN选择以身体力行的方式重返现场——用脚步丈量冲突地带,用镜头收录未经修饰的呼喊。
《荆棘北上》跟随记者穿越死亡沙漠,转而深入密不透风的热带雨林,在漫天的风沙下、潮湿的空气里窥见边境移民的真实生存百态;《战火危居》中那位约旦河岸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指向前方废墟,说“这里曾是我的家”。一幕幕来自现场的见证,以其不可复制的真实质感,突破认知壁垒,直触事实的肌理。
直面冲突、记录不公,意味着必须承担不可预知的风险与挑战。这种以抵达为核心的“在场精神”,已然超越报道手法本身,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媒体的价值基石与职业担当。
“在场”之于CGTN,不仅是对新闻现场的物理抵达,更意味着一种深沉的人文自觉——将镜头转向那些被时代喧嚣淹没的角落,让光照进历史暗处未被倾听的叙事。在战火与政治议题的滔天声浪中,那些微弱的声音难以被倾听。CGTN剖开重大事件的侧面,从细微处找寻真相的切口。
《算法之外》中叙利亚小女孩一句“没有战争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纯真的困惑里盈满了一个时代的悲哀;《战争遗毒》把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战场,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畸形身体、疾病缠身的模样;《福岛:迷雾之下》撕破迷雾,直抵核灾难深处的真相,揭露那些被掩埋的事实…CGTN为这些沉默的大多数递上话筒,让他们的声音终于能在历史的回音壁上激起回响。
当媒体的聚光灯更愿为边缘者停留,新闻便超越了信息传递的功能,成为连接人类命运的纽带。新闻是历史的第一卷手稿,而“在场”是一次又一次的时代营救。
“玩儿转”文明的方式有几种?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介,不一定都是语言。当数千年前的风或急或缓地吹到今天,吹过琼楼玉宇,也吹过市井烟火,如何解码传奇,让历史“开口说话”?
CGTN的答案是:玩儿起来。技术加艺术,再大胆兑点儿“想象力”,让故宫的殿宇、三星堆的面具、敦煌的飞天……都在数字世界中“活”过来。
比如征服了一众美国W3数字创意大奖评委的《大唐营造》。点进这个大型多语种交互网站,可以走进“佛光寺”、漫步“大明宫”、鸟瞰“长安城”,细细观摩屋檐下、榫卯间的精妙结构,或者找一找“诗仙”李白曾在哪里挥笔几行。
这种“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体验不仅让众多网友直呼“上瘾”,学界专家也点赞称其营造了一个可以被世界观众“进入”的文化空间,“这种空间不以‘解释中国’为目的,而是以‘邀请理解’为方式。”
说到“邀请”,这里也有一场别样的“文化大展”邀请世界共赏。同样头戴黄金面具的“古埃及法老”和三星堆“古蜀巫师”,当他们目光交汇,互相询问“你的面具之下藏着什么”时,答案也许接近这数万张AI模拟生成的、三千年前中国人与埃及人的面孔。

《当法老遇上三星堆》多语种版推出后,埃及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等纷纷向CGTN抛来橄榄枝,期待在其航线上循环播放纪录片。深埋地底的文明密码,又在高空引来一波“考古热”。
想让作品“玩儿起来”,创作团队就要先“沉下来”。《大唐营造》联合了多家学术与文博机构,在历史、审美的精妙与恢弘处寸寸拆解。《当法老遇上三星堆》则综合运用AI技术、CGI技术,大胆想象、严谨考据。就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形象宣传片中三维粒子动画的运用,也饱含“文明如同粒子,散是满天星、聚是燎原火”的深意——与其说这是视觉“炫技”,更不如说是团队“匠心”。而这,也恰恰是157座奖杯背后的共性。
“See the difference”,是总台CGTN的传播使命,意思是让世界“看见不同”。在英文中,see既能表示“看见”,也可以表示更进一步的“理解”。这157件作品,每一帧都在用视觉艺术把世界的不同真实、生动地展示出来,让每一次“看见”都成为通往“理解”的开始。以下这份CGTN获奖代表作品榜单,邀请世界再一次“See the difference”。
观媒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站其他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实际建议。